[摘要]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強調主觀情思及抒情性情感表達,造型上要運用“意象造型”,用筆用墨要偏重其書寫性。書寫性筆墨對造型的統攝力越強,統一就越明顯,作品的意境就越感人。
[關鍵詞] 水墨人物畫 “意象造型” “書寫性” “筆墨”
On the Modeling and Expression of Figure Painting for Ink and Wash
---Brush and Ink of the Nature of Writing in the Modeling of Image
HU L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China Artistic Institute,Beijing 100700)
Abstract: Traditionally,the Chinese painting theory emphasizes the expression of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lyrical emotion.In modeling,it puts to use “the modeling of image”,and lays
Particular stress on the nature of writing in using brush and ink. The stronger the dominant power
Of nature of writing for the modeling, the more obvious the unity is,and the more mov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is.
Key words: figure painting for ink and wash ; “the modeling of image”; “the nature of
Writing”; “brush and ink”
中國藝術是世界藝術之林“景觀”中最茂盛的尊貴族群,它以獨特的藝術方式闡釋了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寫意人物畫便是這一族群中粗壯而結實一株,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依然蒼翠茂盛,中國美術史記載的春秋戰國人物帛畫《龍鳳人物圖》、《御龍圖》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宋代梁楷首創的大寫意《潑墨仙人圖》也有近千年,清代任伯年的肖像及仕女、高士人物畫再次將它推向高峰。現代大師蔣兆和以堅實的造型、蒼勁的筆調,黃胄以流暢、抒情、率真的用筆再次書寫了它輝煌的歷史,二十世紀末它有了一個新的名稱——水墨人物畫。
水墨人物畫也稱“寫意人物畫”,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寫意性”通過寫意的筆法進行造型創作。從水墨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三種內容題材的表現難度來看,水墨人物畫的造型難度要大于其它二種,東晉畫家顧愷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一書中寫到“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①。 “意象造型”表現,強調它的書寫性、抒情性。對中國理論上講的“書畫同源”要進一步深入了解
一、 “意象造型”是一種表達人的主觀情思與情感的藝術造型
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強調主觀情思及抒情性情感表達,造型上要運用“意象造型”,用筆用墨要偏重其書寫性。
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理論很早就重視畫家主觀情思表現,強調藝術家個人的內在人品、胸次、氣質、情性、意興的重要性。藝術家表現不再著眼于客觀對象之形神氣韻。而專注于藝術家個人內在的精神情思和氣韻意興,使水墨畫所洋溢的抒情寫意性藝術體現為一種哲思,一種自我的精神、情感的升華,一種民族精神在繪畫中的延續。
水墨人物畫的“意象造型”所反映的完全是畫家胸中之“心象”或“意象”的跡化或“外化”之物,即所謂意象表現。意者:意思、意味,象者:形象、物象[詞海:注解],也就是有意思有味道的形象表現,它是以“意象造型”為造型手段的。這種“意象造型”它不同于注重視覺真實、以形似為目的表現景物的“寫實造型”,也不同于抽象藝術繪畫脫離客觀物象,找不到自然具體物象的“抽象超越”。而是既感悟造化,又依據心源,達到物我之間,一種交溶的和諧。這種“意象造型”離不開對客觀自然物象的觀察、提煉與超越。更要求自然合度,氣韻生動,神完意美。這種意象表現既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和主觀創造性,又非完全脫離視覺經驗的純抽象表現,它有較好的審美普遍性特點,在美學思想上強調“書畫同源”,以書入畫“畫中有詩”,追求“詩情畫意”的文學意味的“意象造型”形式。它還需要用文學的藝術思想和書法的美學觀念來指導畫中的“意象造型”,并在水墨畫中充分地表現藝術家的夢境,文人的書卷氣,使其成為一種講境界、講格調、講品味的藝術。
二、“意象造型”與書寫性筆墨形式統一是藝術的標準,也是水墨人物畫的追求
1. 中國水墨畫“意象造型”的書寫性與筆墨、形式、風格
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以線為代表,線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高度概括提煉后形成的主觀藝術語言形式。以線為造型手段的中國水墨畫表現的是一種“意象造型”精神。而線必須是以書寫形式來完成,無論是書法中的線還是畫中的線,只有用書寫方式才能完美表達它自身的內涵。書寫性來源于書法,漢代書法家蔡邕在《筆論》中談到:“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書寫性能使人的情感自覺或不自覺地外泄出來,并得以輕松訴諸表現。特別是在激情狀態下,尤其如此。其隱含的便是自身的存在及情感價值。
書寫中的筆觸也是其表現水墨人物畫的重要一環,書寫性的情感要通過筆及墨在宣紙上的筆觸來造型表達,傳統稱之為“筆墨”關系。用筆有筆調,古人謂之筆法,蔡邕在《九勢》一書中說“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逆鋒、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此名九勢。”九勢雖是針對書法而言的,但“書畫同源”,書法中的筆法可借鑒。畫中的筆調也是通過運筆的起伏跌宕呈現出來的頻率基調。“提、按、頓、挫”表現為用筆的上下運動頻率,“輕、重、緩、急”表現用筆的水平運動頻率。筆調仿佛音樂中的旋律,隨著繪畫過程展現其價值,情調與筆調的時間節奏相統一為“同律”。
用墨有墨調,通過對墨的“潤、枯、濃、淡”的側重性運用,形成具有變化的墨白整體效果,墨調濃重適合于表現陽剛、莊重、豐實,墨調清淡宜于呈現陰柔、虛實、淡泊,墨調潤澤長于顯示華滋、秀潤、麗質,墨調枯竭易于展現蒼勁、厚樸、無華,各種墨調的墨法組合起來可形成有節奏的表現階梯。統一筆墨形式及風格是“意象造型”書寫性的完美追求及結果。它必須對構圖、筆調、墨調有一個有機的融合,方能呈現出整體氛圍,才能達到一定的繪畫意境,作品意境中透露出的情感越濃烈。書寫性筆墨對造型的統攝力越強、統一就越明顯、作品的意境就越感人。
2. 西洋繪畫的筆觸、書寫性與主觀情感抒發
西洋繪畫雖然與中國繪畫有本質的區別,但因十九世紀末以來受東方藝術的影響也開始將主觀抒情寫意性的藝術表現形式用之于油畫中,形成了有筆觸及書寫性油彩的油畫作品,這一現象是西方藝術發展史上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完成這次飛躍的是后期印象主義代表人物塞尚、梵高、高更。特別是梵高在《向日葵》、《自畫像》、《咖啡店之夜》等作品,把發至生命深處的情感、狂熱、激動的情緒,通過筆觸、線條、書寫性油彩表現了出來。他認為藝術是“傳達自己的印象——這僅是藝術家的第一個任務,第二個,而且是最主要的任務,是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感情”②。梵高的作品以其燃燒的熱情給大自然以生命。野獸派代表人物馬蒂斯對線及書寫性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中國理論界有人認為他的作品就其畫意來說,和我國某些文人畫有共同之處。立體派的開山大師畢加索的作品也是用強烈的筆觸及書寫性的線條及色塊,以獨特的風格表現他的主觀世界。
三、繼承與開拓水墨人物畫的“意象造型”是保持中國味的基本,是對中國文化的尊重
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文化口號成為時髦語時,我們更應該強化和挖掘自己民族文化中有個性的表現語言。中國藝術是在幾千年文明的基礎上,是在通過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產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禪宗文化等主流文化的基準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它具備了一種“內斂”的價值意識,堅持強調美與善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強調藝術的表現、抒情、言志。造就了中國藝術以景象為原象,以意象為本體,以天地為生成變化的天人和一的理想、夢幻境界。“民族的精神是國民藝術的血肉,外界思想是國民藝術的滋補品”③(潘天壽語)“現在我們應該自己站起來,發揚我們民學的精神,向世界伸開臂膀,準備和任何來者握手”(黃賓虹語),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油畫家靳尚誼,在最近的中央電視二臺《大家》欄目里跟主持說:“中國油畫就目前來說,很難達到一個高度,因為它是外來品種,人家已把“十八班武藝”都玩過了。而真正有希望的是從傳統土壤里誕生的水墨畫,它能與世界高層藝術抗衡、比肩。隨著中國政治民主化推進,經濟迅猛發展后,文化必然產生強勢,這時以國學為底子的中國水墨畫將代表中國民族形象與世界藝術強國,美國、英國、歐盟諸國的藝術界一流大師對話。”
“意象造型”是中國水墨畫的基本骨骼元素,離開了它就沒有中國味,也就產生不了有詩意、有境界的水墨畫作品,與西方藝術界的對話就更無從談起。
綜上所述,“意象造型”及筆觸、書寫性筆墨(或油彩),不論是在中國水墨畫,還是西方油畫中都有所體現。只是在中國傳統藝術的長河中它出現得早,表現的較為深刻。它更適合中國人的情感、詩境的表達。更適合中國的繪畫材料及工具。保持和發揚這種既有傳統又很現代的水墨人物畫的造型及表現形式,能起到豐富人類精神文化的作用。為繼承和開拓中國藝術的精華、弘揚民族文化做出貢獻。
2007年5月胡林完稿于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杜滋齡工作室”訪問學者 ,懷化學院美術系副教授 胡林。
參考文獻:
① 中國文化精華全集,藝術卷,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1992年5月第一版
②西方美術史綱,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1980李浴著
③ 潘天濤,《中國繪畫史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