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林
(懷化學院美術系 湖南 懷化 418008)
摘 要:美育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通過美的藝術形象喚起人的情感和共鳴。
關鍵詞:美育 藝術教育
美育及藝術教育是我國教育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由于美育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其美育人、寓育于美。美育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通過美的藝術形象喚起人的情感和共鳴,使人在賞心悅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獲得科學知識,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養成勞動習慣。總而言之,美育及藝術教育對德、智、體、勞諸育都有推動作用并能促進其相互交融,處于協調各方的地位。因此美育及藝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一、社會、家庭、學校美育及藝術教育
1.社會美育及藝術教育
當今世界上崇尚美已成為潮流,西方發達國家欣賞美術作品、現代藝術、音樂、舞蹈、戲劇、蔚然成風。國家博物館、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畫廊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增加。我國同樣也在各地增設影劇院、圖書館、文化館、少年館、興辦各類美術班、書法班、健美班、舞蹈班、音樂班。充分利用書刊、電腦網絡、多媒體、電視、電影、舞臺、講座、展覽、旅游等多種形式和手段,開展藝術活動。作為社會美育,面對廣大群眾,有廣闊的活動天地和廣泛的活動內容。
2.家庭美育及藝術教育
令人最容易接受、對人作用時間最長的是家庭美育。從孕婦欣賞音樂、美術作品、從事插花藝術和其他美好事物進行胎教開始,家長為,嬰兒唱兒歌,為幼兒講故事,以繪畫培養少年兒童的色彩感、空間感和形象記憶,用音樂發展他們聽覺和形象思維能力,陶冶他們的性情,促使他們形成活潑向上的樂觀性格。人的一生大半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因此,居室在進行雅致而有個性的裝修的同時,也要用藝術品進行點綴,如:懸掛雅致的字畫和裝飾品,陳設一些古玩瓷器及玉器,使人置身于優美的環境中感到神清氣爽,既方便生活,又宜于休息、工作和學習。
3.學校美育及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就教育而言,學校是最理想的場所,與家庭和社會相比,學校教育具有集中、系統、程序化和規格化的特點。學校的唯一任務就是教育。如果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功能是兼職的話,那么學校可算是教育的專職機構。與家庭和社會相比,學校的知識和人才密集,任課教師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均有較高水平,并經過充分備課。在優越的教學環境中,進行穩定、持久、連續的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校能夠聚精會神地學習,由近及遠,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對所學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系。美育課納入學校教育活動,必然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二、我國學校美育及藝術教育的現狀
我國的學校教育,從學齡前開始,經過小學、初中、高中,直到大學,從教育任務到課程安排,出現一種不正常現象,隨著受教育者年齡的增長,美育課逐漸減少。到高中和大學階段,美育課幾乎等于零。普通中學為中等教育的主要部分。教育部頒發的《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草案)》規定“中學教育的任務是為社會建設事業培養勞動后備力量,為高一級學校培養合格的新生。”初中階段的教學計劃所規定課程設置有美術課和音樂課。而實施過程中,全國很多中學到初三年級,就取消了美術、音樂這些藝術類課程,原因很簡單,就因為初中升到高中的入學考試內容對藝術沒有專門要求。高中階段也不再開設任何藝術課程。(專業考生除外)
三、大學生的生理、心理狀況與藝術、美育的關系
在大學學習的學生,一般在十七歲到二十二、二十三歲這個年齡階段,這是一個跨度大、變化大、心理和心理走向成熟的時期。在大學初期的青年學生情感比高中生更加豐富與深刻,他們朝氣蓬勃,富有熱情。美感更加迅速地發展著,在審美欣賞中,他們對藝術作品能作出審美評價。例如,閱讀文藝作品時,他們比少年更能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們能從人物形象的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統一中進行審美判斷。這時,他們的審美需要和審美能力都大為增強,追求美,已成為青年學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已具有欣賞自然美的能力,喜歡旅游,喜愛遊名山大川、風景勝地,并能暢談感受。
在大學后期是青年步入成年的過渡階段,是智力、體力發展的最佳時期,也是人的一生最寶貴的時期。在高等教育熏陶下,他們身心獲得更為健全的發展,身體發育已進入生長穩定期,心理發展也達到一個新的水平,表現為科學認識能力的增強,理論思維迅速發展,學習動機更為明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進一步形成和發展,個性基本趨向穩定。運用抽象概念進行理論思維的能力及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都迅速提高。獨立思考,以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的擴散性思維能力進一步增強。他們已不滿足采用簡單的、與任務一致的、人所共知的方法去解決問題,而是尋求變量、探索創新。
大學生的情感容易激動,外顯強烈,但又經常與溫和細膩共存,情緒的外顯性與內向性共存。美感的范圍,已經顯著擴大,對高尚與卑微、美與丑,表現出強烈的愛憎,更傾向于事物美的內在領悟。如果說幼兒期是審美及藝術教育的啟蒙階段,童年期的審美及藝術教育就是入門階段,少年期的審美及藝術教育則是向深度、廣度的發展階段。青年大學生時期的審美及藝術教育則是走向提高完善的階段。因此在初等、中等教育安排文學欣賞和音樂、美術技能及作品欣賞課的基礎上,在大學設置藝術史、藝術批評和美學為公共必修課,是非常適宜而又刻不容緩的。
四、古今中外,大學期間藝術教育狀況分析
在大學期間進行美學及藝術教育,古今中外早就有之,被藝術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大學——東漢的“鴻都門學”,曾經開設過藝術課程。唐、宋時代的書院、畫院堪稱中國古代的美術學院。我國新式大學,兩江師范學堂創辦于1902年,學堂監督(校長)李瑞清先生始終堅持在該校設置藝術課程,即使在1905年實行分科制后仍堅持音樂和圖畫為各系科的必修課。李瑞清認為,教師必須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并用藝術陶冶學生品德、情操和增長文化素質,他主張學習西洋科學者,也應對西方藝術有所掌握而助研究之功。李瑞清的主張基本上被當時學部(教育部)所采納,辛亥革命后,教育家蔡元培先生銳意改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學說。他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特地創設并親自講授藝術史和美學課程,他提倡和組織北大學生成立音樂會,書法研究會,畫法研究會等,并聘請著名藝術家來北大講學,從而使北大學生的課內外生活大為豐富,同時也提高了北大的教學和科研水平,使北大成為當時國內第一流的大學,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
在19世紀,歐美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綜合大學,如英國牛津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侃尼希斯堡大學,美國的耶魯大學、紐約大學、普林修斯敦大學等,已經開始教授藝術史,并作為人文科學課程的一部分。后來,有的大學開始增設美術訓練課程,有的把它與工程設計,建筑設計相結合,作為技術訓練的途徑之一。本世紀以來,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紛紛提倡文明生產,開始強調藝術教育應屬于整個教育過程中的文科部分,因而歐美和日本等國的綜合性大學或理工科學院普遍增設了藝術課程,同時還組建了藝術系或音樂系、美術系設計學等。成立了藝術或設計研究中心等。一些國家還出現了理工,院校與藝術院校合辦的趨勢。在美國幾乎所有的綜合大學與理工院校均有美術系,兩千多所大學中有一怪現象,很多上了年紀的科學家,工程師和工程師都爭先擠到藝術系進修藝術課程。哈佛大學一位藝術系主任說哈佛的水準是培養全人,哈佛的畢業生不是藝術的文盲。哈佛藝術系的學生都來自工程學、物理學、醫學、法律、哲學等各專業,他們除上課畫一些畫外,還在博物館上課,了解藝術史。今天國外科學家、醫師、教師和大學生們學習音樂、繪畫、攝影工藝、雕塑、研討美學、藝術史等,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藝術熱”。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毫無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天才,也無意以藝術為職業,但他們認為藝術是培養訓練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最有效課程,也是第三代科學家的必修課程。我們放開眼界看世界,當今的高等藝術教育,除了仍有對藝術人才訓練的傳統模式外,還有一個通過藝術訓練培養人才的新模式,——這就是歐美各國迅猛發展的大學藝術教育。我記得一個偉大的歷史學家說:“先進發達國家的今天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明天和未來。”
五、大學期間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高等教育培養的對象是新世紀的人才,作為全社會高層次、高水平的教育形式,應該含有全社會高層次、高水平的審美教育。尤其是培養大學生莊重而正派的審美意識和高度的創造才能更為重要,它關系到全面培養現代人才的大事。從人的生理和心理成長過程看,青年過度到成年人的這一階段,與兒童少年時期一樣,德、智、體美都要給予重視,不同年齡階段的美育及藝術教育有著不同的任務,要求和方式。前面從心理和生理角度談到青年大學生階段是審美及藝術教育走向提高完善的時期。如果在這一時期缺乏藝術教育就會削弱以后大半身對藝術的欣賞與感受,也會妨礙今后創造能力的發揮與提高,這是很遺憾的,可以說美育及藝術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古代哲人說:“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名言,同樣也適合美學及藝術學這一學問。
美育及藝術教育首先能給大學生很大的情緒感化,鑒賞古今中外的優秀藝術作品,能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藝術修養的提高,可以起到鞏固和發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的作用。創作描繪及欣賞宇宙風光和宇航壯景的太空美術作品,能激勵有志者向太空領域勇敢邁進。按照心理學的研究,情感教育在人的心理活動結構和實踐占有重要的地位,古往今來,無數偉大的人物,無論是革命家、科學家、教育家或藝術家,都對自己的事業懷有熱烈而深沉的愛,高等教育要培養和造就高水平的現代人才。同時培養他們的獻身的精神,離不開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不能光靠理智的規范,還要靠藝術的陶冶,這正是藝術、美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之一,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言:“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藝術”,“音樂、美術、文學這三件法寶把情感秘密的鑰匙都把握住了”。
其次美育及其藝術教育也能促進大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專業學習。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都與人的智力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例如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大都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他們曾運用數學和物理學研究音樂和繪畫,我國發明地動儀、渾天儀的東漢科學家張衡曾受鴻都門學藝術教育的影響,兼善繪畫而有畫名。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大畫家達·芬奇又是一位大科學家,他在物理學天體飛行方面有重要的發現,他曾設計出天體飛行工具和海底潛水運行器。在近代,美國業余畫家富爾頓設計了用蒸汽機推進的新型輪船。日本發明大王中松義郎56歲時已獲2360項發明專利,他的成熟與他母親在家里開辟畫室和手工制作室,專門培養中松的創造才能有密切的關系。愛因斯坦是個出色的小提琴手。以上所述的諸位科學家的偉大成就都與美育及藝術教育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這是現代人類思維的奧秘。現代教育家普遍認為美育及藝術教育是全面開拓智力的重要手段。
再者,大學生畢業后從事科研,無論對微觀世界還是宏觀世界的研究,都需要有藝術修養。科學的創造力。預測最忌模式先行,藝術恰好反對模式,學習藝術最能打破表現模式,突破模式的桎梏。
藝術教育還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后斯敦認為:“一個人需要根據形象和文字兩者進行全面的思考,才能發揮整個身心系統。”藝術教育所進行的視覺和聽覺器官的訓練,不僅能加強形象思維的貯量,有助于小腦,骨骼關節和小肌肉群大肌肉群的發達,促進其運動動作的靈活性、精確性和持久性的提高,有人稱之為這是一種“藝術體操”。
綜上所述,人們應該充分認識美育及其藝術教育在高等學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運用美育及其藝術教育手段,培養我國全面發展的21世紀的高級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美術及其教育》湖南美術出版 尹少淳著
2、《青年心理學》
3、《文學、藝術、審美》遼寧人民出版社 趙元三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