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上海藝博會主推嘉賓、大連寶齋齋主、著名收藏家郭慶祥可以說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郭慶祥在其近20年的藝術品收藏生涯中,始終堅持富于前瞻性的收藏理念,眼光獨特精準,為其所收藏的藝術品注入了相當的文化收藏附加值。他收藏的藝術品,往往在市場上身價百倍。比如,郭慶祥被稱為吳冠中作品最重要的收藏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大規模收購吳冠中作品,目前已有吳冠中作品過百幅,而且多為精品,被稱為“吳冠中作品的幕后推手”。他介入吳冠中作品的收藏之后,令吳冠中作品的價格持續走高,不斷創出成交新紀錄。他收藏當代著名畫家石齊、龍瑞的作品,各方買家蜂擁而至。
郭慶祥不僅敢做善做,而且敢說。他曾撰文揭拍賣內幕,直斥某些不健康的當代藝術是“偽藝瘋狂”。在蔡銘超以“舉牌不交錢”的“愛國行為”對抗圓明園獸首拍賣后,面對爭議,又是郭慶祥第一個站出來說,“他們做強盜,我們不能再當流氓”。
高起點的收藏之路
郭慶祥是從1993年開始關注收藏的。他一開始踏上收藏之路就十分幸運,有機會接觸老一輩的一流藝術家,學到了很多東西。當然,在具體實踐中,也受到過挫折。但是,郭慶祥認為,收藏者遇到挫折時,應當注意以下兩點:第一,多發掘自身潛力,注重學術積累及研究,多悟道理,少走彎路;第二,保持良好心態,不要隨便放棄。收藏者收藏藝術品,一出一進之間總有得失,不應當期望有得而無失。只有擺正良好的心態,才能正確面對挫折。
郭慶祥認為,對藝術品市場要具有科學的預見性,同時,要善于總結經驗教訓。1998年,李可染的夫人鄒佩珠因當時籌備李可染基金會缺少資金,經基金會同意,準備把李可染的一張不足三平方尺的《萬山紅遍》以100萬元的價格賣給郭慶祥。他當時認為這么小的一張畫,又直接得自家屬手中,價格高了,沒有成交。結果在1999年,李可染基金會將這幅作品拿到嘉德拍賣會上,最終以407萬元成交。郭慶祥當年就“損失”了300萬元。在2000年榮寶拍賣會上,另一幅幾乎同樣尺寸的《萬山紅遍》(榮寶齋收藏)以501.6萬元成交。事后,郭慶祥感慨地說,“這說明我對李可染及李可染的這幅作品缺乏預見性。因為《萬山紅遍》作品極少,是美術史上劃時代的創新之作。”
定位于中國近現代大師
和當代名家書畫收藏
郭慶祥搞收藏從不人云亦云,而是根據自身的具體條件和喜好,依托扎實的學術研究,進行恰當而準確的定位。縱觀他的收藏歷史,發現他將自己的收藏主要定位于中國近現代大師和當代名家書畫。他表示,首先,中國近現代作品與現實生活距離較近,容易產生審美的共鳴,收藏家比較容易理解、領會其書畫的內涵,包括藝術、學術價值等。其次,關于近現代書畫作品的真假判斷也較一些年代久遠的古代藝術品容易一些。能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真假的識別,包括作者本人、資料、正規出版物等。
而收藏古畫他認為有兩大問題:第一,古畫大多在故宮博物院及各地博物館里。所以,在收藏質量上一般民間的收藏家很難和這些博物館相比。尤其古代名畫,留在民間的幾乎更少。第二,古畫的鑒定是很復雜的。鑒定古畫的鑒定家很難搞清楚,人家說哪位鑒定家鑒定古畫準確,你就完全相信他,一味地投入,這是在下賭注,實際可能根本靠不住。
郭慶祥一直在提倡“學術性收藏”,這是他根據自身的實踐經驗總結歸納而來的。他表示,收藏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科學理智地看待、分析收藏的藝術品。收藏品位各有不同,不同層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賞水平;不同價位、不同年代的藝術品,有不同的收藏標準。歷史價值不等同于經濟價值,藝術品的價值并不是以歷史的久遠來衡量的。彩陶已有五千年,它的價值遠遠比不上明清官窯的瓷器。各個時期的頂尖兒作品,它們的經濟價值也是最高的。有很多人認為藝術品的價位是炒作出來的(個別現象),請問石濤、八大是誰炒作的呢?李可染、傅抱石、徐悲鴻、齊白石、吳冠中、黃胄等,又是誰炒作的?一個好的收藏家是以學術性收藏為基礎的。郭慶祥說他對吳冠中繪畫作品的收藏是從讀吳冠中的文章開始的。通過讀他的文章,了解他的為人,進而更仰慕他的人格和極其嚴肅認真的藝術創作態度。在此基礎上,他又全方位地搜求有關吳先生藝術的所有資料和信息,經過認真的研究和思考,才開始正式著手吳冠中藝術作品的收藏,其中的甘苦,沒有具體經歷過的人是很難體會的。
收藏被認為是文明的傳承,藏家對自己的藏品一般都難以割舍。但是收藏不等于不進行藝術品買賣,世界上很少有只買不賣的收藏家。對此,郭慶祥表示,我賣畫,一是經營上的考慮,實現資金的流動;另外也是一個去粗取精的過程,留下更好的,倒出資金來購買更好的東西。所以,我賣畫是按規律走,認識轉變了,買更好的作品這本身符合收藏的規律;退一步講,我賣畫就是單純為了賺錢,這本身也是合情合理的。
他說,不謙虛地講,我就是靠賣畫在收藏界建立名氣的。一幅作品我在拍賣行20萬元買入,400萬元賣出;200萬元買入,1000萬元賣出,這都是有記錄的。能否賣得出,賣得貴,是對一個收藏家是否成功的真正考驗。好的作品我發現了,買下它,再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這個過程中,一是樹立了藏家的影響,二是交易本身為國家帶來了稅收的增加。這怎么不好了?
藝博會一樓辟精品館
今年是郭慶祥第三次參加上海藝博會。說起郭慶祥的寶齋在藝術品市場上的品牌影響力,上海藝博會辦公室主任顧之驊十分感慨。據顧之驊介紹,去年,上海藝博會首次準備把底樓大廳打造成精品館。按照歷屆上海藝博會的傳統,四樓展廳才是藝博會的“主場”,重要的藝術機構都在四樓“設攤”。顧之驊與郭慶祥商量,想拿出300平方米的超大展位,請郭慶祥帶頭,在一樓新開辟的精品館“擺攤”,以吸引其他重要機構參展。郭慶祥欣然答應。結果,許多藝術機構聽說郭慶祥的寶齋在底樓開展,紛紛也要求轉移到底樓。寶齋沒有令觀眾失望,以吳冠中和石齊6張極其精彩難得的作品,一舉轟動上海藝博會,把底樓的“冷場子”攪成了“熱場子”,掀起了一股“郭旋風”。今年,上海藝博會還在招展時,底樓展廳就成為了最熱門的區域,供不應求。而應上海藝博會組委會的特邀,郭慶祥和寶齋將再次亮相上海藝博會,在底樓展廳展出吳冠中、石齊、龍瑞、張功慤的代表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