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華北平原腹地一個非常偏僻的小村,由于家境窘迫,我九周歲才讀小學。但生性不甘寂寞的我卻從小就喜歡寫寫畫畫,入學前即能熟寫數百個漢字。村里有位老先生,任過中學校長,寫得一手好字,每逢年節,村里百余戶人家的春聯大都由他老人家書寫。大抵是受了他的影響,我開始喜歡上了毛筆字,放學之后,一有時間便跑到老先生家,看他寫字,聽他津津有味地講書法。那時學校里沒有美術課,我卻偏偏又喜歡畫畫。一是照著小人書畫,再就是央求父親從縣城買來《工農兵頭像》素描圖片照著畫。不甘寂寞的我其實不知道自己已步入一條寂寞之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必須耐得住寂寞。
我正式學書法是在上大學的最后一年——1981年,當時還是狠下了一番功夫,每逢周末,同學們都到離校園很遠的市里逛街買東西,我卻獨自一人關在宿舍里,一練就是一整天。但由于交游、環境等因素制約,總覺難有進境,于藝術更是相去甚遠。此后便又開始涉獵篆刻,不時刻些自用印,有時也給別人刻刻。1982年,我被分配到獻縣一中任教,從較之余,我仍守候在那方精神的家園。1984年,縣書法美術攝影協會成立,應縣內著名書法家朱惠民先生之邀,韓煥峰先生來獻縣講習篆刻。韓先生犀利的用刀給我以極大的震撼和啟迪,從此之后我又于篆刻用功甚勤,并于1985年獲滄州命題篆刻競賽一等獎。這一榮譽的取得給了我很大的推動力,1986年至1988年二年間,我先后參加了北京篆刻藝術函授中心、無錫書法藝專、河南書法函授中心的學習,參加全國的一些書法展賽,有的竟也能榜上有名,并在此期間加入了當時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河北省分會。這些成績都是在工作的間隙得來,那段時光忙碌而充實,寂寞而歡快。
1993年,我調入縣政府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八小時之內高度緊張,八小時之外也常加班加點,有時為一個大材科要通肖達旦。工作節奏的改變使我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愛好,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可這一放棄竟有十個年頭,人生中有幾個十年啊?!待我從2002年重新燃燒起往日“戀情”的時候,大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覺。如果沿著這條與藝術相悖的不歸路走下去,便沒有現在所看到的這個作品集了。
篆刻是一門需要與古人對話的藝術。從周秦古璽到明清流派印章,再到當代百花齊放的印壇,方寸之內,朱自之間,刀筆共鳴,金石交響,無不訴說著蒼古高潔的話題,彈奏著美如天籟的樂章。我驚嘆古人打造的藝術巔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我只有奮力攀登,在前行中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篆刻語言。
我深知自己在藝術這條寂寞之路上還僅僅是一個踽踽行者,前面的路還很長很長。作品集中收錄的多是些不成熟的作品,不敢輕易示人,但已屆知命之年的我應該有一個向朋友們展示和匯報的東西了,這便是出版這個集子的初衷,能夠得到同道師友的批評賜教,我便大喜過望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