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秋月,獻縣書協主席白國亮來省城相會,贈為我所刻名章一枚,觀之甚為古雅簡靜,深可玩味。他還出示篆書習作一幅求教于我,觀之亦是蒼辣穆璞,深具缶翁神髓。其超然的品味與才華洋溢于金石之上、尺素之間。我不禁為紀曉嵐家鄉有這樣一位后生俊彥而嘉許。
為藝者歷來尚品位。國亮作品動人之處即在于此。看得出,國亮的篆刻,是于秦風漢韻的靈山寶藏中浸饋陶染而出,并聆聽著歷代大師金石交響的樂章,且琢且磨,邁著堅實的步履一路走來的。
及至當今,徜徉于藝術開放性、多元化的界碑前,有著深厚文學素養的他,探索前行的步伐顯然是審慎的。因為他意識到,韻致與個性是個統一體,而韻致定義的詮釋,則是游離于法度邊緣的一種狀態。正是這一種狀態,成就了古今無數的藝術大家。他還認為,作為硬筆的刻刀,較之“惟其軟才奇怪生焉”的軟毫,雖然更有助于直抒胸臆,但過分的張揚或恣肆,卻難免陷于追逐形式的空乏境地而脫離于藝術的本質,進而導致文化上的缺失。
因而,國亮在全面整合傳統經典資源的基礎上,為自身個性的發揮尋找到一個恰當的定位,即:尚古韻而抒靈性,覓時風而入傳統,存法度而求韻致。這一藝術思想也體現于他的書法作品中。
在國亮篆刻的景框中,我們看到傳統的刀法與其篆書的功力渾然一體,鐫刻出的是具有自然魅力的河山氣象。章法中有奇峰異石、蒼松古柏的精神耀拔和寫意,絕無枯枝敗葉、無病呻吟的羸瘠之態。其疏與密的經營也甚為得體,密處如入林莽幽境,疏處則如林間小憩、賞會山水的平疇之地。刀法上則沖切并施,駛刀如筆,進如疾風閃電,收如懸崖勒馬。在這方寸之中,竟營造出賞心悅目的文人山水畫的意境,或陰或陽,皆成佳構,印中釋放的是作者不懈的追求和高尚的情懷。正如國亮詩中所云:“鐵筆臨風舞,挾持雷電來。金石明心跡,方寸散襟懷。”
國亮才情是多方面的。他愛好音樂,有一副清亮的好嗓子,即便是似乎平俗的歌曲,經他一唱,就立刻讓人覺得美妙而高尚起來。這也是因學養和品位所生發而來,同道們也像喜歡他的歌聲那樣而鐘愛他的篆刻與書法。
國亮肩負著縣里行政部門的領導職務,政務繁雜。多年來,能在百忙之中,于書法篆刻藝術孜孜以求,癡心不改,并為推動當地的書法藝術事業而不遺余力,在自身的藝術追求上也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實在難能可貴。在國亮書法篆刻作品集付梓之際,謹以此為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