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為2009上海藝術博覽會的主力展商,這位敢做敢說的收藏家來到上海,暢談他對當前中國藝術品收藏的分析與思考。
理性看待以《石渠寶笈》著錄為主的古代 書畫皇家收藏理念
在整個藝術品市場格局中,藝術品投資和收藏方向是每一位收藏家或機構面臨的選擇,對此,郭慶祥有著清醒的認識。對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編纂的研究和學習中國古代書畫必備的寶典——《石渠寶笈》,郭慶祥也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見地。他認為,古畫的好壞鑒定,都不應該以乾隆皇帝的個人獨裁作為決定,作為乾隆皇帝本人,對中國畫的理解到底有多深,對藝術的理解是從什么樣的內容去理解都應該理性看待。郭慶祥稱其為“古代書畫庸俗皇家收藏理念”。“我還是堅持一個觀點,沒有了解到當時真正編輯此書的歷史背景,我們現在的人要有清醒的頭腦去分析,到底收錄的這些作品值不值得收藏?是不是中國真正的寶貝?能不能代表中國的文化意識的高標準和品味?這點我們還要重新洗牌和認識。”
質疑一哄而上收藏的時髦現象
對于跟風而上的收藏的時髦現象,郭慶祥也表示不贊成。他認為這其中有暴發戶的心理存在,有些買者購買后表示其實對于藝術品本身也不懂,只是一種有錢后的購買行為。
“一個好的收藏機構和好的收藏家,你究竟為何收藏?收藏的意義在哪里?到底在收藏什么?這點弄不懂的話會很麻煩。真正一個好的藏家,你要懂得藝術才能收藏更好的藝術,收藏的真正意義在于此” 郭慶祥說。
郭慶祥提醒很多收藏家跟美術愛好者要多學習跟研究,“現在有些收藏機構及收藏家本人缺乏對藝術的了解,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樣的作品能夠達到他的藝術性,并不是有錢就能買到貴的東西,貴的東西不等于是最好的東西。”
郭慶祥告誡收藏家不懂不要裝懂,要多學習、多研究.。“收藏如果自己不懂,光聽別人的會吃大虧的,要想收藏就要學習,要真正用心去尊重收藏知識”郭慶祥說。
反對蓋棺定論 玥寶齋去除收藏張大千作品
郭慶祥介紹說,玥寶齋曾經在93-94年的時候收藏過張大千的作品,到后來經過研究考慮后基本去除, “我們在研究張大千作品時覺得,他作為一個臨摹畫家,經過學生的代筆和他當時的社會活動量,我們一直在研究他的作品究竟在藝術領域上有多大成績?他到底有沒資格在繪畫上算個好的畫家?我們最后研究后還是放棄了對他作品的收藏。”
郭慶祥表示,玥寶齋從來就反對蓋棺定論,他們看中的是藝術創新的本質,整理和挖掘有創造性、有思想性和有突破性貢獻的畫家,收藏他們的精品力作是玥寶齋走學術性收藏道路的目標和方向,同時也避免了對作品的真假疑問。
更樂意做個藝術品投資者
對于網上郭慶祥到底屬于是收藏家還是投資者的爭論,郭慶祥表示其實這只是個詞語,兩個稱呼都一樣,是一個社會一個人做的正常的一件事。“經濟是收藏的基礎,想要收藏好的藝術作品離不開金錢。但不等于說要去做物質者,不管是個人、畫廊還是企業,收藏和投資性質是一樣的。還有收藏品的時候就是個收藏家,在市場上賣好價錢的時候就是個商人。誰規定收藏家就不允許再搞經營?不管是投資還是收藏,總之就是把錢花出去了。一幅畫20萬買入能賣到400百萬,這證明我十幾年的知識積累的眼光”郭慶祥說。
郭慶祥表示,“作一個投資者也挺光榮,收藏家反而給社會帶來收藏真假,好的還是不好的很多問題,投資者是個很偉大的詞。”
不要把藝術市場當作股票來炒作
談及金融危機對藝術市場的影響,郭慶祥認為,正是由于經濟危機影響,暴露了藝術市場尤其是當代藝術的問題,這也說明了當代藝術在市場上是被部份冒充的所謂的“西方收藏家”所利用,讓中國人都去畫丑化自己民族的東西, “很嚴肅地講,畫家自己也不懂,“西方收藏家”告訴畫家這樣畫會好賣,畫家就照做了……”。
郭慶祥表示,賣出高價的當代藝術品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當代藝術還未進入真正的市場,還在炒家跟操盤手那里. “很多人總想把藝術市場當成股票來炒作,這個一定會失敗的。真正的收藏家一定是喜歡才會購買,不完全是投資,完全把藝術當投資的人是投機”郭慶祥說。
郭慶祥認為,從去年到今年,市場顯示好的、來源詳實的作品價格還在持續走高。這至少證明起碼市場有一部份是很健康,而另外一部份虛高的市場即使沒有金融危機,它也會倒下“金融危機只是個理由,其實如果沒有金融危機,藝術品該倒的還倒,該漲的還漲。”
同藝術家感情上跟經營上是平等的
郭慶祥提出不要把藝術家過多的神化,“藝術家不是神是人,他該做到人本性的東西, 我通過和好多藝術家的接觸覺得,同藝術家在感情上跟經營上是平等的。越接觸越交往越正常,談各種條件的時候,我們也是相互平等的關系”。
參加上海藝博會不為銷售重在展示
據郭慶祥透露,在本屆藝博會上,他們將再次以300平方米的宏大面積全力出征,展示吳冠中、張功慤、石齊、龍瑞四位的四位藝術家20多幅作品,以體現“玥寶齋”在收藏領域中走精品化、名作化道路的同時,自始至終所追求的藝術高品味、高質量的學術標準和兼容并蓄的收藏理念。其中的亮點之一就有吳冠中唯一一幅紅色題材畫作<<韶山>>將會首次亮相。
不過,郭慶祥也明確表示,參加藝博會的目的不在于銷售畫作,而是旨在借助上海藝博會立足中國本土藝術、傳承中國文化的優秀平臺,向公眾展示玥寶齋所收藏的不同風格形式、不同學術觀點的四位藝術家的藝術追求、風格、特色。
玥寶齋給機構收藏帶來啟示
玥寶齋的成功模式,也帶來了如何去收藏?收藏該如何去運作?運作中如何涉及投資的資本等問題的諸多探討。
玥寶齋及郭慶祥本人的收藏經驗及學術性收藏理念,也為國內其它藝術品投資和收藏機構帶來了一定的啟示與借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