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敏君作品 資料圖片
今年的藝術品普遍市場走低,人們把這歸咎于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南北市場相比,北方強盛,南方衰弱,有人把這歸咎于金融危機;當代藝術品泡沫破碎,傳統中國書畫藝術依然受熱捧,有人也把這歸功于金融危機……似乎藝術市場的任何難言之隱,都可以用“金融危機”一詞來解釋。藝術品市場的衰弱,當然與金融危機有關,但也不全是金融危機的原因。藝術品市場原本就是盛衰交替的,在以炒作為主導的市場,其盛衰更是快速交替的。藝術品市場的盛衰不值得大驚小怪,藝術品畢竟不是人生活生產的必需品,無關民生國計。即使在當今,藝術品收藏和交易已進入資本運營的概念和操作,但最終還要看社會對它的需求定位,也就是藝術品本身的性質。它再紅火,也離不了盛世收什么、衰世拋什么的宿命。
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發布最新的《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查報告》指出,截至今年6月30日,在今年春季拍賣成交額中,京津唐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市場占有率達到約65%,而珠三角拍賣公司的金額比例從2008年春拍的2.58%降至目前的0.95%。市場的嚴重萎縮導致珠三角藝術品拍賣市場一片“肅殺”氣息。
藝術品市場“南弱北強”,有人認為不正常、不應該。其實,把藝術品市場分為南北,本身就是不科學的。藝術品市場曾經有南北之分,那是在市場培育的初期,而越來越成熟的市場就是要打破這種基礎階段的南北之分?,F在,整個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越來越呈現出一個整體的市場格局,無需分南北。只要還分南北,它就還沒成熟。拍賣行注冊在南方,并不等于市場就一定在南方。熟悉行情的人都知道,現在的買家是追著藝術品走的,哪里有自己心儀的藝術品就飛到哪里去。北京的大型拍賣會上,幾乎有南方所有的大買家和老買家。況且經過多年的培育,很多買家已經形成了全國視野的市場操作習慣和基礎,有的已經擁有了成熟的代理人和代理機構。
據了解,珠三角曾有近百家拍賣公司從事藝術品拍賣,但由于市場基礎薄弱,有1/3處于虧損狀態,多家公司取消拍賣并已退出藝術品拍賣市場。拍賣行的轉行或倒閉,也是市場調節的效應,這是個必然的過程。不要一見倒閉或轉行,就緊張,甚或危言聳聽。南方的拍賣行今后可能要在拍品的貨源組織上下大功夫,要有具備影響力的權威拍品。同時,要在操作上、宣傳上克服地方性的小操作,要有做全國市場的眼界和思路。要保障拍品的貨真價實,樹立權威拍賣行的信譽,多吸引北方的買家到南方來買。像北京、上海的一些收藏家,就經常來參加香港的拍賣會。
或許還有一個情況,即藝術品市場原本不需要那么多拍賣行參與,這些拍賣行就是要通過競爭和洗牌,形成新的拍賣市場格局。這樣也可能出現拍賣行業的寡頭壟斷,這都是需要業內認識觀察的事兒。但是,無論如何,對局部地區比如南方藝術品市場一兩年的低迷,需要做全國范圍內的思考,沒必要先分南北,再看市場。
如果說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了藝術品市場,導致藝術品市場從業者格局發生變化,從長遠看是好事兒。一方面在人們看緊錢袋子、謹慎下手的情況下,讓當代藝術的泡沫自動破滅;二是讓那些先天不足但靠著行政因素、權力背景和體制原因造就的一大批當代名家名作,包括某些美協、畫院領導們的作品,也遭到類似的冷落。對于人們認識真正的藝術品,提供一個真實可靠的依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