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出現一種苗頭值得注意:策展人、批評家利用手中資源,然后將資源作為籌碼,借著文化創意產業的東風,拉起一馬人今天在這里搞一個活動明兒在那里做個活動,給人感覺當代藝術似乎很活躍的感覺,但是別忘了是“換湯不換藥”。
·眼下遇到的實際情形與真正的問題是,再沒有多少人真正有耐心探討行進中的中國的當代藝術作品本身,比如針對作品進行針對性與系統的評論,已經成為稀缺的聲音。這種現象造成背后學術資源無形中的浪費,還連帶造成大型藝術活動越來越乏味,越來越娛樂化,越來越不具備獨立性,越來越不專業。
·我們能不能打破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呈現的標志性遺留的慣性“遺產”,即搶占山頭,在重大展覽中努力露臉站位,以此作為為自己添油加醋的資本,將是關系到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否取得更大實踐突破的重要前提。
8月15日開的展覽,8月16日總策展人朱其卻無奈的發現,網上沒有一篇是關于雙年展主題的報道,卻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作品之外的東西。這點性質上像極了批評家年會,聲勢還算浩大,卻讓公眾不無失望。現在藝術活動最新的情形是,只見人頭攢動卻不知道內容為何。
前者挨罵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組織者協調與考慮欠周全造成的;后者被罵有人認為這完全是內部的不節制,而導致當年年會的無主題化,更有批評者尖銳的認為,年會只不過是批評家和諧搭線人情的聯歡會。話都說得不是很好聽,但是至少提醒了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在某些環節上存在的問題。
最為值得關注的是,在罵聲的背后,中國的當代藝術整體系統卻一直缺少真正有效的監督和反省機制,這直接造成當代藝術環境的變質。
中國當代藝術的“無間道”現象
即便提出了社會各類焦點問題的798雙年展這回也吃力不討好,更是將當代藝術近一兩年出現逢大展必被罵的結局推到了一個高潮,這在主辦方看來是始料未及,在第三方似乎又是情理之中。何謂“第三方”,通常指與展覽沒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但是問題是,這次798雙年展內部也彼此開罵,并且形成無間道似的“罵中罵”現象,這在藝術展覽中還是非常“罕見的”。
近幾年大型藝術展覽越來越受到質疑,大體上牽扯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我們活動的組織者是不是安排妥當,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盡人意,在價值取向上可能有失偏頗,以致才引發如此大面積的罵聲。策展人對展覽的控制失當,反映到現場那一定是哪些細節上出了問題,這時有沒有危機處理的預案。但是似乎從目前的藝術展覽環境來看,對于現場臨時出現的復雜情況,策展人在這方面的處理還是比較業余的。
二是為了哪種利益而出現的展覽,這個仍然值得去客觀的分析,如果你做到了相對的客觀,那么所謂的質疑可能也是一個好的展覽組成部分,至少表明人們在意你的展覽,有時間和你較真。最可怕的是,如果是以損害多數人的利益成全個體的利益,那么不被罵都不可能。自私現象在藝術圈很嚴重。
三是展覽有沒有意思,如果你花人家時間去看你的展覽,你做得很糟糕,當然人家要說壞話,更何況如果是要買門票,人家是消費者,上帝當然有權力對你制造的“產品”指手劃腳,別忘了現在大家都有現金壓力啊,沒有投訴你,算你幸運了。
四是策展人,批評家是不是需要重新考量一下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環境,用心去塑造一個學術主題,而不單只是簡單的確定一個主題,這只是完成一個概念,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只是單純地將展覽搞得越大越有動靜,那么仍然逃不過罵名。這里涉及到一個行業本應該具備的自律行為,這種基本的規則,卻屢屢被突破。
五是要么你做個讓大家都誤會的展覽,那么你就可以對罵聲無動于衷,無視眾多非議,你本來做的意圖就是要讓人誤會。但是問題出在展覽出現問題之后,沒有人出來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因此少不了以訛傳訛。我們的組織者過多的強調客觀原因,唯獨不愿反省自己的環節。這是值得反省的。
近些年大型藝術展覽活動往往被解構得幾乎沒有任何公信力和權威感,在國內似乎沒有一個可以值得各方信任的藝術展示平臺,中國當代藝術“無間道”現象就這樣畸形的產生了,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生變質環境的真實狀況。
不能把藝術展覽搞得很春晚
為什么圈內人不珍惜現在這么多展覽的活動機會,通過一些細節改善面臨的問題,多一些理解和溝通,可能中國的當代藝術整體環境就不至于目前這樣互相不信任互相拆臺。
都在談批評出現問題,那么為什么每次重大活動批評家們都不好好的批評一下,以便哪怕是一點點改善批評環境,為什么批評家一次次對于火熱的藝術現場失語,最后依賴媒體的記錄,去尋找書寫藝術史的素料。
都在說藝術家作品沒有原創力,為什么自詡偉大的藝術家們不能好好下番工夫,把作品質量搞上來,你也不能太豆腐渣啊,而且跟著起哄,惟恐音量不夠大。
都在說策展人如何的不力,既然每個大型藝術活動都少不了策展人,而且還要配備主題,那么為什么不能做到事先開放一些資源,甚至可以海選藝術方案,而少一些策展人高高在上的一意孤行或者所謂的個人意志力,總不能搞成春晚,很惡霸很俗氣。
現在大型藝術展覽活動,恰恰很像春晚的機制,要么用趙本山式的古董級明星,確保所謂的收視率,要么像流行歌曲串串燒似的整個大雜燴,人人叫歡,最多也不過是去年春晚出爐的“英倫”配的噱頭,仍然顯得創新不足,保守有余。
現在還出現一種苗頭值得注意:策展人、批評家利用手中資源,然后將資源作為籌碼,借著文化創意產業的東風,拉起一馬人今天在這里搞一個活動明兒在那里做個活動,給人感覺當代藝術似乎很活躍的感覺,但是別忘了是換湯不換藥。換句話形容,這種現象就像開連鎖批評和策展一樣,這帶來的后果極為危險。因為這樣的行為,主觀層面上和生意人做生意是沒有兩樣的。畢竟,當代藝術不該只是逢場作戲,觀眾也不是傻瓜。
警惕大型藝術展覽的“開幕式現象”
刨除對雙年展主題的評價之外,這次雙年展從另一個層面直觀地直播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呈現與面臨的環境狀況,這也是近一兩年來凡是遇到大型藝術展覽 “被罵綜合征”,一方面,接踵而來的注定是漫天謾罵,另一方面在學術批評層面卻看不到跟進,一個大型展覽只是單個策展人或者只是當事策展團隊的事,之后就看不到更多關于大型策展活動的學術研究等后續活動。
換句話說,藝術大型展覽的“開幕式現象”非常嚴重,有如海潮潮來潮去,只留下現場“狼藉一片”。也有人將這種開幕式現象形象的比喻成為顛倒的奧斯卡頒獎活動,貌似華麗堂皇的學術氣氛,卻充滿娛樂神經。也有人認為就像藝術超級市場那樣挑來揀去,誰的東西都看不順眼,這似乎已經成為當代藝術流行的一種怪現象。
無論是哪種比方,眼下遇到的實際情形與真正的問題是,再沒有多少人真正有耐心探討行進中的中國的當代藝術作品本身,比如針對作品進行評論,已經成為稀缺的聲音。這種現象造成背后學術資源無形中的浪費,還連帶造成大型藝術活動越來越乏味,越來越娛樂化,越來越不具備獨立性,越來越不專業。今天越來越細分的各行各業,你難以想象,藝術圈不基于專業性,而停留在一個普通活動的操作層面上,那么它和娛樂圈有什么區別呢?
介入不及時,后續討論不足,學術體系不建立,批評系統難以生成等等,都是大型藝術展覽中學術成分流失的罪魁禍首,以至每次重要的藝術展覽活動學術方面都無形缺失,關于建設性自然就無從談起。近些年,中國當代藝術學術構造上一個失誤點可能在于,對于現場學術這條線索的不重視和沒有充分展開,以至于當代藝術批評表現得異常慘白。
盡管,大型藝術展覽開幕搞得固然氣氛很熱鬧很震撼,話題很鮮活也很有爭議性,但是事實上存在各方利益傾軋的問題,很容易消解了來自藝術自身問題探討的深入,這部分被隱匿的問題還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中國當代藝術30年的歷程,其實也是一部分人始終跟進,一部分人被排除在野的過程,在當下新的環境構成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有些事情是會發生變化也需要發生變化,當年很有市場的江湖化和圈子化,以及小家子氣,拉幫結派都可能成為藝術發展新的絆腳石。藝術界各方需要心平氣和,特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有眼光與共識,能夠打破,超越既定的標準與價值判斷,尋找新的關系和方法,才能回避具有探索意味的大型展覽藝術實踐成為鬧劇,被娛樂化,被利益化。
“開幕式現象”可怕之處在于,大家一哄而上,之后似乎鳥獸散,只求在現場做個記錄,于是一個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展覽,最后只不過成為策展人漂亮的履歷單上的一個常項,藝術家藝術活動年表似乎令人眩目永遠相伴,逢人便提的一行文字記錄。展覽變成藝術家表演或撈取名利的中介平臺,這可能就是大型展覽越來越失去誘惑的深層次原因。
藝術展覽,還是要回到藝術本體的討論,而不單只是一味突出策展人以及可能隨時出現的噱頭。我們能不能打破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呈現的標志性遺留的慣性“遺產”,即搶占山頭,在重大展覽中努力露臉站位,以此作為為自己添油加醋的資本,將是關系到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否取得更大實踐突破的重要前提。
藝術展覽之間信息流動太少
今年的大型展覽在此之前還有兩次挨罵的高潮,其一是學者高名潞策劃被認為是2009年度最大展覽的“意派”,批評者的意見集中在,將這么多藝術家的作品套在“意派”這個仍然有建立在西方理論基礎上嫌疑的理論,是不是策展人有意自圓其說;其二是,藝術家盧昊策展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資歷門”事件,矛盾集中在盧昊的身份以及挑選策展人規則的透明度在哪里?
這無不說明,即便中國的當代藝術運營了30年的歷程,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被充分打開,比如對重大藝術展覽的信息交流機制;比如在一些重大現場的把握上還是缺少深入的研究,以及關于這方面的討論也非常有限;比如去年的上海雙年展,南京三年展,廣州三年展,今年的成都雙年展和798雙年展等等,大體上都延續了過去常規藝術大型的方式,重視順利的開幕這個環節,依然缺少學術上的互動機制。這與策展人之間信息交流太少的原因分不開,貌似友誼,開會也經常交叉碰到,但是更多的也是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缺少傾聽,走過場的現場依然很嚴重。
策展人單兵作戰或者策展團隊聯合策展,和其他展覽的策展人缺少共識,內部并沒有構建一個信息交換與共享的平臺,這就實際上,無形中造成很多勞動屬于重復性的工作,而成長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應該盡量回避這些消耗,但是現在只停留在為展覽而展覽的階段,沒有上升到這個藝術生態鏈良性運轉的高度去看待我們的大型藝術活動,因此,展覽活動無法體現與形成學術價值鏈,以及關于藝術自身的有效傳播。
每次大型藝術展覽,其實都是行進中的藝術界面臨一次動態研究的絕好課題,如果我們的學術界都不去做更好的引導與解決問題,則不單只是一次展覽失效的問題,更是造成藝術資源巨大浪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來是國內大型藝術展覽的高發期,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不尋找調整與更新的方式,還是在藝術圈老套的糾纏里繞來繞去,只能是越來越讓自己失去方向。“文人相輕”,在藝術圈尤甚,互相看不起的現狀比比皆是,很容易造成輕浮以及資源上的極大浪費。
這都顯示了中國的當代藝術面臨環境問題。中國當代藝術的環境建設如果需要有建議的話,那么策展人之間信息流通,互相交流是非常需要的。在這個環節里,學術界其實完全可以承擔起一定的監督責任,及時撰寫相應的文章,指出利弊,這才是符合中國的當代藝術現實需求,而不是藝術展覽頻繁登場,可實質性問題卻得不到解決或者起碼的改善。
藝術展覽不應該淪落成為只是策展人單方面一個策展理念,雖然策展人每次的主題都是有針對性,但在執行過程中,不能只是藝術家資源的一次簡單重新調配,換句話說,策展人不能只是滿足于你提出的概念,當展覽結束之后,很可能只是意味著你的工作才進行到一半。現實的問題是,更多的時候展覽結束了,一切都隨之結束了。這種不作為的情況,何時能夠得以改變呢?
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家面臨的課題
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變質的環境,這個值得警惕。一個以學術為主要指向的藝術活動平臺,最后只淪落為一場娛樂活動的印象,甚至罵聲一遍,那么只能說明中國的當代藝術面臨環境的惡劣。比如上海雙年展被人認為是娛樂嘉年華,成都雙年展被網友批為假大空。而今年學者高名潞主持的意派展覽上,則被罵為“臆派”,言外之意理論只是他自己編造出來的。批評家栗憲庭出任9月份的宋莊藝術節總協調人,則被罵成為“為什么還不退休”等等,也只能見怪不怪了。
現在有人已經總結出來了被罵的基本條件:只要你有名,只要你的展覽夠招搖,一般指回顧性的大型展覽,集中的藝術家很多,只要你活躍,不管你主觀還是客觀的原因,只要你出頭,就罵你個狗血噴頭沒有選擇。當然,不否認罵有罵的種種背景和原因,甚至掌握了一定量的內幕,但是現階段建設性的意見,還是比無謂的謾罵要積極得多。
這也給策展人,批評家提出新的課題。我們需要在什么樣的環境,以及什么樣的條件去探討藝術。如果一個以學術為指向的展覽,或者說以學術為努力方向的展覽,被進入到另外一個無關主題層面的探討,那么這個時代的藝術標準在哪里?策展人,批評家與學者們的努力又在哪里?藝術圈為什么一直要在這樣一個明確的悖論里自欺欺人自我折騰,即一方面不相信評價系統,一方面要對作品進行闡釋。近些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升溫,藝術家、批評家與策展人本來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默契,為什么現在藝術圈要么集體沉默,要么互相攻擊,看不到合作的精神,他們之間新的默契點與推動力來源又在哪里呢?
2009年,中國的當代藝術脆弱的學術和評價系統再次得到了真實的證明。這些年策展人、批評家出鏡率實在高,不坐臺,不搞點私利可能都不行。如果策展人、批評家選擇了復制式的批評和策展套路,顯示不出批評與策展的獨立個性,那么網友的反擊可能最直接的就是罵了,至少網絡空間的話語權還是對等與開放的。
罵聲從何而來,這也是中國的當代藝術環境最突出的問題。諸如,大到銷售為目的藝術博覽會,以及學術為指向的雙年展,或者一些群展,甚至普通的個展,都一次又一次成為罵場。這里面的問題,我們結合一下當代藝術發生的環境,可以判斷存在這樣的原因:
其一,利益指向過于明確,或者說有人認為這么直說不夠公平,但是,有些事實可以確認,至少我們的策展人、批評家在選擇上還缺少公正和透明。
其二,策展與批評機制的協同能力比較差,在罵聲的時候,或者表示質疑的時刻,很少有批評家站出來,表達立場,相反是集體沉默,在很多藝術展覽現場的獨立批評性聲音很難聽到,這是中國的當代藝術行進過程中非常令人遺憾的。因為公眾需要這樣一種明確與明晰的聲音,提高對當代藝術的了解與判斷。
其三,藝術圈形成的所謂江湖化潛規則是非常保守的,當代藝術這些年的大力開放,如果還不能打破這個圈子化的游戲,那么只能說明中國當代藝術生存土壤實在狹窄,中國當代藝術骨子里一方面號稱顛覆性、叛逆、先鋒,一方面卻陷入利益的圈中難以自拔。比如,中國的當代藝術常常發生一些“心知肚明”的事,說明這個圈子的系統還是不夠開放,大型藝術展覽還停留在炫耀個人資本上,這是需要反思的。
其四,過度炒作當代藝術,以至于當代藝術幾乎成為“新聞藝術”。這就讓一些藝術家有空子可鉆,自然損害了其他藝術家的利益。但事實是這個現象是非常觸目驚心的,有種流行的說法是,不善于經營自己的藝術家不是好藝術家幾乎成為不成文的規則,這是值得質疑的。
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發生新的條件與基礎環境變化,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家們更應該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主業上。當你不能拒絕名利的時候,至少不該主動的利用名利場將自己潛規則起來吧?
開始變壞了,但也還會有機會變好起來的,但愿是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中國當代藝術需要新的環境,迎接新的變化,換句話了解,只有從細節重視開始,小到展覽現場服務的一個細節,大到一個主題的深入討論等等,能夠真正回歸到藝術本身來做文章,中國的當代藝術才能贏得新的尊重,而不是回到20年多來只屬于少數人掌玩的過時游戲之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