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古籍善本拍賣以在中國歷史上有悠久傳統的藏書為背景,涉及到一個相當專業的小圈子,因此在拍賣界被公認為小眾收藏。也許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其行情走勢一直穩健上升,幾乎不受近年來各類藝術品拍賣常見的價格大起大落的影響,因此被視為藝術品拍賣場上的小盤“藍籌股”。其中的善本宋版書一直是市場追逐的焦點,身價扶搖直上。
如今,“藍籌股”成為眾多買家與拍賣行競相角逐的新領域,形成了粥少僧多的局面,宋版書幾乎絕跡,明版書也成為少見的珍品,無形之中也使拍賣發生了悄悄的轉向。用中國嘉德古籍善本專家拓曉棠的話來說,這是一個由善本書向“稀見書”轉向的過程,也是一個向國際流行的拍賣概念靠攏的國際接軌的過程。
近年來古籍善本的拍賣熱點確實在變化:書札翰墨,一直在拍賣場上有出色的表現,如今年的“胡適存友朋信札”,更引發了有關部門動用國家優先收購權重金收入囊中;此外,碑帖印譜、老畫冊、老照片,也時常爆出大熱門而奪人眼球。有的拍賣行,還有意識地挖掘新的主題,比如推出“新文學運動史料”的專題拍賣等。
熱點的變化,對參與拍賣的藏家而言,是全新的挑戰。因為這些新熱點是擴散型的,與傳統的古籍善本收藏相比,往往涉及更寬的知識領域,更復雜的價值判斷。對于買家而言,這無疑是綜合素質的考驗。要應對這樣的新挑戰,既需要買家有新思想新知識,不斷擴大自己的視野,同時也需要自我的定位。
談到自我定位,必須看到,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必將會出現中國文化在21世紀的復興,這個過程也是傳統文化的復興過程,是對傳統價值的重構的過程,伴隨著知識的整合與重組。如前一段時間的人文地理熱、歷史地理熱,就是一個現代經濟學、社會學與歷史、地理傳統知識重新整合的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下觀察,幾張老地圖拍出高價,就絕對不是偶然的。從這個角度看,即使是最傳統的古籍部分,也大有可挖掘的空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