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這個說法,因為文化對于一個城市就應該如甘霖一樣,潤物細無聲。
和許多地方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不一樣,鄂爾多斯顯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即所謂的“經濟搭臺文化唱戲”。
它的煤炭資源占了全國的六分之一,天然氣則占了三分之一,還是世界羊絨產業中心。如果追求可持續發展,光這些資源或許就可以支持這城市上千年。現在它每年的GDP增長都在全國的三甲之列,但即使以這樣高的增長速度,這資源也可以撐得上幾百年。對于鄂爾多斯這樣一個后發的中等城市,在經濟上大家所能做的是放慢腳步,不要竭澤而漁。
倉稟實衣食足之后,自然該文化粉墨登場了。所以對于鄂爾多斯來說,選擇“經濟搭臺”讓文化來唱戲再正常不過了。
亞洲藝術節就這樣與鄂爾多斯不期而遇。
于是我們看到了氣勢磅礴的耗費千萬的開幕式晚會,看到了花費近億元打造的七大文化標志性建筑,看到了略顯空曠的“主題”公園,看到了冠以“國際”的美術大展……
這樣的魅力令人贊嘆。然而,從這些精彩紛呈的文化亮相里,我們卻也看到了一個城市的焦慮和一個城市的野心。
經濟發展的太快,文化卻乏善可陳。投入大量的資金固然可以彌補過去對文化投入較少欠下的帳,但并不能指望百姓的生活也在短期內變得有文化,這就如同種下一棵樹,你不能指望一夜之間便可綠葉成蔭。
比如在亞洲藝術節開幕式的現場,旁邊的兩個女孩子完全不關注其他國家的藝術表演,一直津津樂道于主持人的服飾、毛阿敏的老公、周杰倫的褲子……我忍不住問她們,是買票專門來看演出的嗎?她們不不屑一顧地說:“這演出我爸是出了錢的!”于是我知道她們父親的單位是演出的贊助商。
說起來,文化的建設尤其不能立竿見影。如果政府總是選擇最容易見成效的文化工程來做,并不打算做更多普及和提高文化水平的、似乎永遠看不見成效的工作來做,文化的土壤永遠是稀薄的。
光靠幾個大型的文藝活動并不能增強一個城市的文化魅力,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反倒更能暴露一個城市的饑不擇食。一個城市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地的藝術節至少有1萬多個。通訊和交通的便利、不斷提高的教育水平以及各種文化之間的交融都無形中推動了藝術節的發展。藝術節不再只是為少數文化人服務的時尚,它正逐漸變成地區或國家營銷策略中的關鍵因素。而且不論是高度發達的國際化都市,還是區域性的大都市,以及快速崛起的中等城市,都想通過主辦節日催生出具有競爭力的城市品牌和形象。
藝術節或許可以作為城市再定位的契機,同時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找尋出更好的出路。但如果僅僅是沒有特色的花團錦簇的大拼盤,是國際流行的各種元素的簡單組合,當絢爛的煙花在城市上空散盡,當如潮水般涌進這個城市的人潮水般退去時,藝術節給這個城市留下的又能是什么呢?
其實以經濟來搭臺的文化大戲更不容易唱好。畢竟創出一個和鄂爾多斯羊絨衫類似響亮的文化品牌,需要走的路也許更遠更長,而要涵養一個城市的文化更是焦慮不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