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號和8號,倫敦佳士得和倫敦蘇富比先后進行了“古典大師和19世紀藝術”專場拍賣。兩場拍賣總計獲得了接近3900萬英鎊的總成績,相比一個月之前這兩家公司當代藝術專場拍賣取得的成交額多出了100多萬英鎊。
古典大師藝術市場 是藝術市場的基石似乎已成為人們的共識。然而此次拍賣所取得的成績就一定證明古典大師市場板塊是穩定的投資渠道嗎?這個問題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這個板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需要具體的討論。
毋庸置疑,古典大師市場上大部分作品是經受住歷史的考驗的。但是不同于現當代藝術市場,古典大師市場上作品的流通量是市場好壞的一個重要保證。大量的作品已經進入博物館收藏系統從而成為人類社會精神財富,市場上作品的貨源顯然沒有現當代市場那樣的充沛。這無疑成為困擾市場好壞的一個重要問題。
對古典大師作品的新的發現無疑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一方面是對于成名藝術家的未知名作品的發現;另一方面則是對未成名藝術家的藝術價值的再發現。當然,這些都不能依靠市場自發調節產生,是需要學術界和市場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關于這個問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2002年7月10號倫敦蘇富比上拍一件魯本斯作品,這件作品曾被人們認為是魯本斯學生所做,但蘇富比最終拿出證據證明了這件作品是魯本斯本人所作。這件估價400萬英鎊的大師作品最終獲得了近4500萬英鎊的成交價格。
另一方面,好的系統性私人收藏也能為市場帶來不錯的收益。以7月份的這兩場拍賣為例,倫敦蘇富比在作品上拍量方面比倫敦佳士得少14件,但在成交總額方面卻比倫敦佳士得多出536萬英鎊,究其原因,倫敦蘇富比上拍的芭芭拉·皮斯卡·簡森收藏系列作品成為其良好表現的保證。好的系統性私人收藏既保證了藏品真假的可信度,同時作為一個整體與收藏行為及收藏家本身一起具有社會學意義,從而會受到市場人士的更多青睞。
有意思的是,古典大師市場也不完全是由高價精品所占據,許多不知名或小有名氣的藝術家的作品同樣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數字統計顯示,2008年古典大師市場單價在1萬美元以下的作品的數量大約占到了全部作品數量的41%,而這一數字在2009年1月至7月時間段里則達到45%。這些作品雖然沒有創造高價的能力,但其充足的數量一定程度保證了市場的貨源,與大師精品之作一起構成了穩定而可靠的古典大師市場交易板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