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非典過后,中國藝術品市場迎來了一個“井噴”時期,油畫、中國字畫以及中國當代藝術等藝術品的價格呈現出飆升的態勢。而到了2007年春季,藝術品市場實際上已經處于了高位盤整期。
2007年底,由美國引發至全世界的“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在重創全球經濟的同時,亦沉重打擊了全世界的藝術品市場,當然,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未能置身度外。
然而,這只是事情的一方面。
雖然全球經濟仍處在危機籠罩下,但據2009年美林集團聯合凱捷咨詢發布的《全球財富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的富裕人士增長率仍然上升至全球第四位,可投資資產(個人的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在800萬元-1000萬元,名下“凈值”至少100萬美元者的“高凈值個人”約有36.4萬。
那么,在這種特殊的經濟環境下,如何投資和理財,如何讓財富不受損失,保值乃至增值成為財富階級最迫切的需求。
高增長的財富與處于低位的藝術品市場,相遇相知似乎已經成為必然。這時候,有件事情為他們的“熱戀”加了溫——備受海內外藝術品市場和金融投資業關注的中國民生銀行《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自2007年7月實施到2009年7月順利完成,投資該產品的客戶2年期限共獲得稅后凈收益25%,遠遠高于一般的基金收益。
這是中國第一只由金融機構推出的參與藝術品市場交易的非金融資產管理產品,從藝術品市場的高臺介入,并且從始至終都處于“金融海嘯”的陰影之下,但它成功地經受住了“金融海嘯”的考驗,實現了逆風飛揚。
這個“高位介入,收益非凡”的結果,讓所有人眼前一亮:中國藝術品市場大有可為。也再一次讓人們相信經濟學家的判斷:藝術品收藏是一種保值、升值的經濟投資手段。
金融機構爭相進入
金融危機使整個投資理財市場遭受巨大打擊。股市持續低迷、基金不斷縮水、房產受到重挫等等,這一切幾乎掐斷了中國投資者原本就非常狹窄的投資渠道。
就在這種背景下,風險相對較小、長線收益相對穩定的藝術品市場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成為股票、地產之外的“第三極財富”。
富人對藝術品財富的需求和高回報率吸引了大批銀行金融機構涉足其中。中國國內一些銀行在藝術領域的頻頻動作引起廣泛關注,他們或者積極出擊研發藝術投資品種,或者對眾多藝術展覽伸出援手提供贊助,或者與藝術機構合作給與客戶藝術指導和服務。
作為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正式開發藝術品理財產品的銀行,除發行了中國第一支“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理財產品之外,民生銀行還相繼捐贈炎黃藝術館、舉辦亞洲藝術論壇、籌建民生現代美術館。這其中除“藝術品投資計劃”這一理財產品之外,其余均屬于公益性的非營利活動。
招商銀行也不甘落后,2009年高調贊助博鰲論壇亞洲藝術展,舉辦藝術沙龍,并在6月招商銀行私人銀行正式推出“藝術品賞鑒計劃”,作為對高端客戶的增值服務項目。招行行長馬蔚華在博鰲論壇之后表示,介入藝術因為很多客戶有藝術的欣賞和愛好的需要,銀行為客戶服務,也考慮到這部分客戶的需求,特別是要給私人銀行高端客戶提供藝術欣賞的機會,是“招商銀行因您而變”的一個體現。
而據招行私人銀行負責人透露,客戶對招行這項創新非常感興趣,首批藝術作品已經認藏的差不多了,甚至有客戶提出收藏多件作品的要求,接下來招行私人銀行已經在著手第二批藝術品的甄選。
與此同時,建行北京分行也積極攜手中國國投信托有限公司和保利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發行了國內首個藝術品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國投信托·盛世寶藏1號保利藝術品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該信托募集資金4650萬元人民幣,用于投資藝術品藏家合法擁有的藝術品的收益權,信托期限為1年半,是為建設銀行私人銀行客戶提供的另類投資信托理財產品。
“藝術品金融化”是必由之路?
在此之前,藝術品的投資渠道相對還比較單一。也許由于藝術品的“象牙之塔”屬性,曲高和寡,使其與其它資產的相關性顯得較低。
但金融機構的介入,使得藝術品越來越有資產化的傾向,連帶衍生出很多金融產品。投資專家認為,在資產組合中,如果拿出15%-20%資金用于藝術品投資,還是比較理性的。
藝術品如何作為金融資產納入個人和機構的理財范圍、藝術品怎樣成為金融工具、藝術品市場如何金融化等課題,已引起公眾的關注。
正如一位金融業專家所說:“藝術品投資離不開現代金融,西方的藝術品市場離開銀行業是難以想像的。藝術品是金融界與資本市場都不可忽視的金融產品。”由此可見,藝術品金融化是一條必由之路,雖有挑戰,更有機會。
藝術品的流通,時下除了拍賣,別無它路。那么,何不試試藝術品擔保、抵押等多種金融工具,真正建立起我國的藝術品流通體系。
除了類似于民生銀行發行的“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理財產品之外,今年6月,國內中菲金融擔保公司繼去年在拍賣會上首開當代書畫金融擔保先河后,又推出了當代書畫金融按揭服務,引起了金融業的極大關注。
據悉,該公司對價值在10萬元之上的書畫藝術拍品提供按揭,預付50%,還貸期限為一年,按中國人民銀行當日利率計算。當然,按揭所購拍品,在未還清貸款余額之前,拍品暫時由拍賣公司保管。
由于當代字畫在藝術品投資中,更趨向于大眾化,因此,書畫按揭的金融服務一經推出,引發了普通工薪階層的投資欲望,也為藝術品市場進入消費時代提供了資金支持。同時,由于金融業的介入,將擔保、按揭理念引入藝術品投資市場,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拍品的真實性得到了有效保證。
另外,藝術品證券化也被人提及。比如說,將齊白石、李可染、徐悲鴻早年的同一時期作品組成一個證券資產,再將其拆分成10元一股的IPO藝術品證券上市產品,按現行的此類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正溢價率計算,年增值率在60%左右,這個60%就相當于股價的同期利潤比的預期保障。
其實,金融機構介入藝術品投資市場,可以有多種形式,除擔保、典當、按揭、證券化外,還可以收藏優質藝術品,贊助大型藝術活動,為藝術品投資人擔當理財顧問等。
注意風險與收益的平衡
雖然藝術品的保值和升值潛力吸引了金融資本的投入,在現階段的國內銀行的各種實驗中也顯示出良好的效果,但藝術品與傳統投資產品本質上的不同成為金融資本涉足其中之后所必須克服的障礙。
首先是藝術品的非標準化造成投資規模的限制,其次是藝術品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在信息不對稱的形態下進行的交易只有少數專家能夠透析其中真諦,而銀行業作為業外人士,很難找到足夠數量的專家全程指導,阻礙了藝術品實現最大的保險系數,難以成為正式的投資產品大批量推廣。
因此,業內人士表示,不要把藝術品的投資咨詢變成像房地產投資咨詢那樣的隨意,因為后者只是一件簡單的知識咨詢,而藝術品的咨詢則是相當復雜的事情,弄不好會適得其反,既坑害顧客,也對健康的藝術品市場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同時,更不能將藝術品投資視作簡單的投機行為,把炒股票的理念橫置過來,應該注意藝術品價格中最重要的評價指標是藝術品本身基于藝術史維度上的時代藝術性。
另外,對于整個藝術品投資市場而言,大量資金的進入也會帶來許多不能預測的風險:一方面,有可能會抬高藝術品價格造成市場短期繁榮,另一方面,在投資標準模糊的情況下,銀行資金投入藝術會推動藝術品價格的整體上漲。
因此,應該看到,金融機構的支持、贊助和介入藝術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操作不慎盲目投資也會阻礙藝術發展。只有將藝術品行業中專家資源的整合、收藏標準的確定、估值程序的探索更快地推進到正軌,才能真正實現金融資本增值與藝術品投資收益的雙贏局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