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芒
李俊,江蘇泰州市人,泰州市政協委員,在南京藝術學院,師從著名畫家陳大羽、徐培晨等兩年,專攻寫意花鳥,正式開始了他的“筆墨生涯”。由于悟性、由于勤奮,畫藝進步很快。如今他是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會員,高港書畫院副院長。
國畫與西畫最主要的差異在于:一重內視,表現精神內涵,一重外視,表現物質形態。國畫中山水畫與花鳥畫的主要差異在于:一是宏觀,一是微觀,而內視性的追求則是一致的。山水畫尺幅之內,容千山萬水,視野廣闊,足以寄意遙深。花鳥畫多寫草木蟲魚,案頭小品,視野逼仄,景境獨特,諦視性強,要在這個螺螄殼里做道場,表現潤大深邃的精神內涵,以及賦予接受者以領悟、升華的想象余地與激發的力度,確實是比較困難的。經過千百年的經驗積累,我國花鳥畫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傳統,這就是“定格象征”。如梅蘭菊竹,象征孤傲、忠節、隱逸、耿介等等精神美德,畫家以此精神所指為筆墨導向,接受者也都習慣了從此角度來欣賞、領悟。等而下之的則是遷就習俗,牡丹象征富貴榮華,甚至利用諧音,以魚狀“余”,以蝙蝠狀“福”,蜘蛛狀“喜”等等。當代有思想有追求的花鳥畫家,只有在這些傳統題材、定格象征中,努力投入自我,拓展思維,尋求新路,才能獲得更高成就。我談這些題外話,是為了從更高角度來考察李俊的作品。
李俊是怎樣在習見的題材、思路中,突出個性、尋求新創的呢?
一、突出“視點”(畫眼),加強沖擊力度:詩有“詩眼”,畫也應有“畫眼”,也即如龍之點睛,是一畫情意傳達之聚焦之處。此處著力,則全畫皆活,對接受者的思維,立即產生強大的沖擊力、激發力。如他的《個個好樣》,畫四個葫蘆側掛于藤葉之下,葫蘆均豐滿成型,卻依然碧如翡翠,青潤欲滴,幾呈半透明狀,晶瑩可喜。人們一展畫幅,目光立即被它吸引。是耶?非耶?已不暇思索,只覺得美得真淳瑩沏,啟人遐思。李俊善畫荷,我見他幾幅近景,也是把荷花瓣畫得出奇地紅,紅得發亮,瓣脈怒張,極少常見的粉露掩映之態。我猜其用意也是為了突出“視點”。
二、強化反差,凸顯對比奇趣:有差異才能形成對比,才能構成波瀾曲折的旋律感。文字、音樂、繪畫,都可以運用這種內結構的審美規律,只是手段不同而已。繪畫是線條、色彩的組合。畫竹,一排畫下去,不見參差,就平淡無味,這是畫家常識。而運用色彩的反差,以強化奇趣者,似尚不多見。李俊卻在這方面獨有所悟。有一幅近景荷圖,荷花如上述:潑血鮮紅,而花間的幾彎荷葉,卻“躍”出青翠或深碧的氛圍,被涂上鮮藍之濃色,而且藍得發亮,與紅荷形成極大的反差。現實中并沒有這樣的荷葉,但文學藝術中,完全認可這種違反生活、科學邏輯的想象,作為一種思想感情的象征、暗示之物,以補充手段、工具傳達之局限,從而出神、出奇、出味、出趣。李俊有不少畫都運用了色彩的反差。如前述《個個好樣》,為凸顯葫蘆的青翠,把藤葉都涂成黑色,例不勝舉。
三、筆墨功夫,也有獨到之處。陳師曾解釋文人畫是:“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的功能,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的感想”。他強調的是神韻、意味、旨趣,只要有這些,著筆草草也不為詬病。其實,許多文人畫看去“草草”,未必不是其筆墨功能達到爐火純青、熟能生巧地步的一種表現。李俊的筆墨功夫,從幾位熟知他的師友的評論中可略窺深淺。他的教師徐培晨先生說:“前人畫荷一般采取鉤線填色法,或用沒骨渲染法,而李俊是在大寫意水墨的基礎上,大膽地施用了中國畫的大色——石類顏料來罩染,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薄的地方即透出水墨的底色,厚的地方則體現了色彩的明麗,色中有墨的機趣,墨中有色的意蘊,色墨交融,畫面有盡而意趣不匱”。姚社成先生論其筆墨特點是:“在用筆上堅持了大羽先生的雄健、利索,在色彩上用大色則顯得奇險,不僅恰到好處,且給人以新意。只有在真性情和激情與靈感碰撞中的用色,才會有如此效果。”也有人論其用筆特點是“骨法用筆,運筆中講求中鋒為主,側鋒為輔”。這些行家里手的評論足以說明,李俊的筆墨功夫,自有其獨到之處。
四、追求性靈的抒放——中國藝術的特有方式:寫意傳統,以意之表達生發出意境,對花鳥畫來說尤應是審美追求之重中之重,宗白華說過:“中國人這支筆,開始于一畫,界破了虛空,留下了筆跡,即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萬象之美。”所以一書一畫中,都是詩書畫家心情、品行的自然流露,是一個時代文化精神在作品中的自覺與契合。近觀李俊新作《春暖》,藤干虬曲,枝葉披離,繁花垂垂累累,豐麗而沉厚,線條虬勁與色彩濃淡,構成一片生命力的蓬勃之勢,全幅涌動著奮進的律動之美。這不正是李俊人品、心情的自然流露嗎?不也是畫家的文化內涵與時代文化精神的默契與彰顯嗎?動法與性靈相統一、感情與筆墨相融合,足見李俊的藝術審美思維更趨向成熟。
總之,不是體性以逞安能神韻飚發?沒有深厚的基本功,豈能做到功夫獨到、別有風姿?讀者自有深探,這里就不多提了。
李俊近兩年在中國美術學院進修,深望他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努力,必有大成!
2008年2月18日于苦丁齋
丁芒(1925—)當代著名詩人,文藝評論家、散文家、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詩學會副主席、中外散文詩學會名譽副主席、中華詩詞學會、江蘇省詩詞學會顧問、全球漢詩總名譽顧問。出版《丁芒書畫論》、《當代詩詞學》等專著40種,2002年出版600萬字《丁芒文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