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從不缺藝術人才
今年7月31日,《兩湖潮流——湖北·湖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9》在廣東美術館開幕,展覽聚焦湖北、湖南兩省從85時期至今的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以及兩省涌現出的大量當代美術創作團體和在野力量具有份量的藝術創作成果。
2008年12月26日,武漢美術館開館展《互動——2008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同樣也是以武漢籍以及曾經生活工作在武漢的藝術家們為主題。
再追溯到2007年10月9日,《美術文獻》雜志策劃的武漢2007第二屆美術文獻展,讓海內外藝術界人士親眼并系統地目睹了從1985年至今的大批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實力。
同年9月22日,南京四方當代美術館館長李小山親自策劃和籌辦了一場主題為“武漢!武漢!”的當代藝術邀請展。展出了來自武漢的10位藝術家的近40多件作品,既有傅中望、魏光慶、史金淞這樣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擁有相當地位的藝術家,又有徐文濤、陳波、李郁、龔劍等新興的后起之秀。當時李小山就曾這樣說:“早在80年代,武漢就是當代藝術的策源地,出現了很多具有批判和實驗精神的前衛藝術家。雖然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不是出國就是移居北京、上海等地,但仍然有眾多重要的藝術家留守。這些藝術家的存在和創作以及在他們的帶動下興起的新銳們將會讓武漢當代藝術之‘火’再次燃起。”
毋庸置疑,武漢的藝術教育是比較發達的,除了湖北美術學院,還有華中師大美術學院、中南民大美術學院、武漢大學藝術系、以及其他眾多大學中的設計與藝術學院。另外,還有湖北省美術院和武漢畫院這樣的創作機構。
種種事實和學術界的評論都說明,湖北武漢是一個從來都不缺乏好藝術家的具有優良藝術教育體系的重鎮。而這一點也恰恰也是武漢能夠如此吸引海內外藝術界關注的重要原因。
生態缺失也有機遇
然而,除了城市本身的經濟發展步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藝術產業的蓬勃發展以外,劉明指出,武漢沒有北京和上海那樣完整的藝術生態鏈也是武漢藝術市場暫時無法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他說,武漢缺少專業的畫廊、博覽會;沒有類似北京的798藝術區、宋莊、草場地以及上海的M50等藝術家聚集地或創意園區;也沒有類似北京今日美術館、上海證大現代藝術館等具有活力和自主的民營當代藝術館。即便是國有美術館如湖北省藝術館和武漢美術館也都不過剛剛建成。
這一切都不可回避地告訴大家,武漢雖然早在85時期就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創造歷史,但是現在除了還擁有大量的藝術家創作力量之外,其他促進本土藝術家發展的環節都是缺失的。“當然,這也是我們當年創建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重要原因和考量。所以,2005年我們曾經考慮遷址北京,但很快就打消了念頭。”
立足武漢推動藝術市場的發展
劉明坦言,《美術文獻》雜志十多年來的專業累積為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此,藝術中心目前主要有四大功能:第一,媒體與出版,包括《美術文獻》雜志和藝術家畫冊的出版;第二,收藏與檔案;第三,新空間項目,即關注湖北本土藝術家,為他們提供作品展示、推廣和銷售的機會;第四,則與美術館的功能相似,即推出一些公共教育和培訓項目。
他承認,目前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的角色和功能的確還比較復雜。“但這是在武漢藝術生態比較缺失下的特殊狀態。”他說:“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將不斷優化機構結構,這兩年來雜志與藝術中心在運營上早已分離,由此保持雜志的公正性和學術性;而藝術中心更多承載的是展覽、推介和經營活動;未來,我們的目標是建立自己的當代藝術館。”
他表示,希望美術文獻藝術中心目前的復雜狀態能為缺失的武漢藝術生態做一些推進的工作。而湖北省藝術館和武漢美術館的落成,以及湖北美術學院的佇立,都將是武漢未來在中國美術史上占居重要地位的保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