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一(畢惟)
一.中國畫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神之花,藝術創造的結晶。
中國畫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載體,以詩情畫意和筆墨表現見長,講意境。因其崇尚“文以載道”,重視形而上之道;充滿著文化含金量,因之無比博大精深。做一個合格的中國畫家必須要走進中國畫的五千年文化的大傳統,解讀中國文化的大傳統;然后要能走出來,發展傳統,使傳統再生;這才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文以載道”的中國畫家。但中國畫從王維提出“以水墨最為上以來,尤其是到了宋元明清一味的崇尚筆墨,完全舍棄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這樣的代價失卻了中國畫的半壁江山,不能不說是對中國畫藝術語言的重大缺失。南北朝的謝赫提出的《六法》:1.氣韻生動2.骨法用筆3.應物象形4.隨類賦彩5.經營位置6.傳移模寫。也被丟掉了一 大半,其實這六法是缺一不可的 .怎麼能只談談筆墨而不要其它呢?筆墨只是一種媒材,一種手段,一種功能,這種固然重要,但一定不能以犧牲中國畫表現的豐富性和發展的多種可能性為代價。藝術的生命和精神境界高于一切,如果只把筆墨當做唯一的傳統,就太過于狹隘片面化了。中國畫稱為東方寫意文化,是因為有意境和神韻。畫道的精神是神韻,是精神境界的最高狀態,是大自然的回聲,是主體的詩文之氣。 充滿著音樂感、節奏感和無限的想象空間,需要無比豐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這樣才能呈現出藝術的神韻和生命狀態。
二.我對繪畫色彩的理解。
現在有一個誤區,認為中國畫一引入色彩就不是中國畫了。實際上我們的老祖宗在七千年前的彩陶罐上就發現和運用了色彩,春秋戰國的楚藝術和兵馬俑身上都涂有彩繪。到了漢唐時期色彩更是登峰造極,極盡奢華輝煌。最近我到了敦煌,看到了敦煌壁畫,壁畫上的色彩經過了一千多年歷史腳步的沖刷,至今看起來還是艷麗無比,富麗堂皇。畫家是通過表現自然來表現自我,大自然本身就是色彩斑斕,氣象萬千。色彩是最能直接表達情感與修養的語言,色彩在流動中充滿著節奏感和韻律感;是一首無聲的詩,是一個斑斕的夢。只有從自己的真情實感出發才能把你靈魂深處的記憶揮灑在筆墨與色彩的最深處,把生命中曾經經歷的一切溶解升華在充滿想象力的色彩之中。所以我堅持以色彩為我的重要的藝術語言。
三。對繪畫文化含金量的理解。
導師周韶華先生一直告誡我們學生一句話“博覽天地大觀,得天地之道,人文之助,無往而不勝,”對此我深有體會。對畫家來說一切都來自于對生命的體驗和對大自然的觀察,作為一個畫家對大千世界的感受深刻不深刻,閱歷豐富不豐富,有沒有感受到大自然本源的生命力,在你的作品里一看即知。只有博覽天地大觀,你才能得天地之道;只有博覽群書你才會得人文之助。所以做為一個畫家要懂得藝與道的關系,懂得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把道與器的相互依存關系搞清楚,不僅要專注于自己的藝術,刻苦鉆研;而且要充實自己的學識才會有強大的文化支撐力,才會有更純粹更深遂的藝術表現力。
四.我對藝術的終極追求。
我認為繪畫要從東方寫意文化入手,也要借鑒一些西方的繪畫語言的長處,并把它們揉合升華成自己的獨特語言。做到獨樹一幟,是東方本土的,又是世界的。把東方繪畫的點線面,黑白灰和 西方繪畫的色彩、塊面,空間構成融合一體,自成一家。
當然會有人說東方繪畫是寫意的、是感性的,西方繪畫是寫實的,是理性的。那么西方繪畫里就不講氣韻生動嗎?我看也不盡然。西方繪畫運用光影的明暗變化,也會引起觀者暢神的無限遐想。尤其是到了印象派后期,無論是梵高、塞尚或中國的青藤、八大,石濤的作品在精神上的追求也有某些近似之處。比如西方的塊面本身就是東方點線的擴大,線也是點的連續延伸。這說明一個問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是可以交融和共享的。無論是東方或西方都可升華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這就是我在藝術上追求的方向。我想通過表現自然來表現自我,對大自然的感應并化為萬籟之音。大自然是所有藝術家觀照和表達情感的參照物,是人類共有的財富。所以說真正的藝術是沒有國界的,是心靈相通的,是人類共同的特殊創造。
五.關于中國畫的創新。
首先肯定創新是生命的張揚。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生命力。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創新,不創新就要退步以至衰亡。清朝的衰亡史已說明了這一點。試想一下如果不是鄧小平先生提出的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等政策方針,中國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讓世界刮目相看嗎?難道這在歷史上不是創新嗎?談到藝術創新更是與天地同和與自然同在。老子在《道德經》里的一句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畫要有新氣象,就要有這種藝術思維邏輯,要有這種渾然一體的大視野,大氣象,有對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大傳承,大發展和大再生的理念。隨著中國盛世強國時代的到來,我們更應該堅定不移地高舉創新大旗,披荊斬棘 ,不怕冷嘲熱諷,意志堅定地做一個站在時代前沿的藝術家;做一個有文化、有責任感的藝術家,并為此奉獻一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