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IGE展會現場
一個成熟藝術市場的作品分類應該是均衡的,如果你看到的市場中90%都是繪畫作品,那么,很可能就意味著其中“影像作品”部分的價值被普遍低估了,影像作品能否取代繪畫?它的收藏含金量體現在哪兒?
據錢經介紹,北京一個月內就集中了兩家頂級博覽會開幕,圈內因此仍在討論:CIGE和藝術北京,究竟哪一家最終勝出?
影像作品:亞洲當代藝術制高點
目前國內當代藝術市場重鎮之一的北京798藝術區中,正在悄悄刮起一股“低價”銷售風潮:類似吳冠中這一級別大師作品的版畫,越來越多地被推出,數萬元的起步價格顯然可以被中產們所接受;更低價位的數碼輸出繪畫,也在好幾家畫廊中被“叫賣”,起步價甚至已經到了幾百元;但更多數量的“低價”藝術品,似乎仍集中在攝影作品中,從老照片、文革攝影作品、紀實影像等,銷售渠道從畫廊已經分布到了書店里……
但是,這些“低價”藝術品的升值潛力究竟如何呢?能夠作為藝術品長久地收藏嗎?還是僅僅作為一種藝術品的消費行為呢?另外,影像作品的展示需要很高端的設備嗎?在4月30日落幕的“藝術北京2009”當代藝術博覽會,或許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影像北京”2009年仍然成為整個藝術北京博覽會上的重頭戲之一,而且新添加了“藝術家影院”單元——與香格納影像資料庫、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影像檔案館、Boers-li畫廊、北京藝門畫廊合作,收集到亞洲范圍內,特別是中國最優秀的Video作品。
在“影像北京”展區內,觀眾們似乎一下子進入了某個家電大賣場,不一樣的是墻上的電視中播放的不是電視節目和美國大片,而是藝術家們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比如,韓國數碼藝術大師李利南的作品:將靜止的“藝術史上的名畫”活動起來,帶給觀賞者趣味盎然、生機勃勃的藝術體驗。
影像作品會取代架上繪畫嗎?
一個成熟藝術市場的作品分類應該是均衡的,如果你看到的市場中90%都是繪畫作品,那么,很可能就意味著其中“影像作品”部分的價值被普遍低估了。
影像作品收藏的環節中,輸出、播放設備至關重要吧?
這一類高科技含量的藝術作品對于設備的依賴程度比較高,比如照片、數字繪畫作品,目前國際上均采用“愛普生”的激光輸出設備和德國的無酸純棉紙張。而影像作品的播放就只能依靠電視機了,由于國際上公認的視頻藝術創始人白南準是位韓國藝術家,于是,他的視頻作品在展覽和播放中使用的幾乎均是“三星”電視。
影像作品的含金量到底體現在哪里?
它們兼具了繪畫、雕塑、電影和音樂等諸多元素的靜態和動態畫面創作,能夠激發藝術家幾乎全部的靈感和激情,同時也能帶給觀者全方位的感覺體驗,而不是僅僅限于傳統視覺上的感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