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作為法國學者,要跟大家分享法國的展覽經驗,以及有什么樣的方法可以借鑒。這里我要感謝我的兩位合伙人,是他們的努力才使法國的展覽舉辦的如此成功。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展覽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這樣的中國國際論壇,使得中國的當代藝術在國際舞臺上有一定的提升。國際社會也越來越意識到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重要性,特別是法國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支持。第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在93年的在威尼斯舉辦的國際雙年展,當時有14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將其作品展出,引起了巨大反響。
1994年,張小剛和其他的政治波普派的藝術家也被圣保羅的雙年展邀請參展。幾年之后,在1999年威尼斯的雙年展中,20%的作品都來自于中國的當代藝術家。從此以后,在國際展覽和其他的重要場合當中,都會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特別是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都可以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國際上的曝光度。這里面是我搜集的相關作品展目錄,大家有興趣的可以跟你們分享。
(圖)這是按時間順序列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的時間年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就是1919年的5月份,當時的思維創新就是強調中西文化的碰撞,以及它們之間的不同。當時強調“中體西用”,“中體”指的是中國人的想法,“西用”指的是西方人可以從中國文化借鑒什么東西,并且為我所用。這個思想在現在也是十分有適用性的。在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發表了一次演講,以及提出了他的相應見解,這次事件非常重要,基于各方面的考慮,我就不再贅述了。
(彭峰: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Laurnet Padel: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今天早上被發言人提起。在1979年-1980年,鄧小平提出了國門開放和新興發展方面的展覽。在1985年,開展了新浪潮文藝運動,在1989年又舉辦了前衛藝術運動展。關于1989年的這次展覽,我要多解釋一點,這次展覽是非常好的平臺,中國當代藝術家第一次通過這個展覽與世界有所接觸,是中國藝術家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窗口。我們之前也討論過法國歷史以來一直對中國文化的濃厚興趣。從這個時代開始,法國對中國的興趣越來越濃厚,這個興趣點體現在以下幾個事件當中。2002-2004年舉行了一系列雙年展,02年的巴黎-北京、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展覽,03年-04年在法國的中國年,分別介紹了中國的先鋒時代以及相應的文藝作品。這樣顯示出了法國人越來越有興趣挖掘中國的魅力所在。如果沒有法國在1989年身先士卒,將中國當代藝術介紹給國外的話,中國當代藝術也沒有機會走出國門,讓全世界了解。這對于中國的當代藝術家來說,也是獲得國際承認的第一步。特別是在1989年及1990年的展覽之后,這是兩個坐標式的事件,特別是1990年在里昂舉辦的一次展覽,把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介紹給了法國人。當時有一大批深有影響力的藝術家,比如蔡國強,谷文達,黃永砯,顧得新等等。當時,在1989年的展覽,有三位藝術家參與其中,楊葉紅、黃永砯,顧得新。這三位藝術家都是中國先鋒流派。當時,法國的主流媒體將這三個人的作品登在了頭版頭條,特別是黃永砯當時說到“真是沒有想到,在有生之年,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在中國以外的地方發表”。對西方人來說,如何將東方人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融匯于西方對當代藝術狹隘的定義。對于當代藝術家,東方和西方的觀點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特別是這一相應理論,很多時候都是源于西方的先鋒思想。當時也涉及到西方,比如像法國一些國家,受到了殖民主義思想的影響,先鋒思想開始在中國等其他地區相繼地扎根、發芽、成長。可謂殖民主義,殖民主義就是將西方的思想借助于殖民這樣的行為,在西方以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西方思想統治的國家扎根、落地、發展。1989年的這一次運動,將殖民主義的做法進一步深化,將西方思想介紹到世界各地。JEAN 說到通過借助這些展覽,可以將西方的思想介紹給更多的非西方國家,使其他國家的人能夠了解我們的思想。當時這個展覽吸引了世界各地藝術家的參展,包括來自西歐、南美、非洲、拉丁美洲、澳大利亞等其他非西方國家的人員積極參與其中。通過現代技術,將研討會變得更加與眾不同,運用現代科技給研討會帶來新的元素。通過這次展覽,我們更加有機會了解到世界各地文化的不同,也了解到多樣的世界文化會也怎樣的交織和碰撞,以及會有怎樣的影響。通過這次論壇,也將很多國家的藝術,特別是將中國的當代藝術推廣,并且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我們了解到藝術在全球化的進程當中,有怎樣的融合,與其他文化有怎樣的交織。在融合的過程中有很多不同想法,這些想法有時候是互相沖突的。
有些時候,針對西方思想不同的表達方式和不同特點,有不同的批判身影。一個原則就是把世界各地的名著介紹給其他人。當中也出現一些問題,特別是其他國家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是缺乏了解,這樣就產生了一系列的曲解和誤解。特別是通過這次研討會,更好地定義了何為當代藝術,并且共同回顧了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同時也相互分析了當代藝術對各自國家和地區的影響。最后,通過當代藝術了解到不同的文化之間可以有怎樣的跨文化交際。
接下來我有三個方面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當代藝術家對藝術格局的影響,特別是對于完善當代藝術體系有怎樣的做法。每個人都提出了有意思的想法,在全球化進程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傳統,如何將傳統藝術與全球化進行融合。也就是說,一個文化是如何影響另外一個文化的?并且如何進行互融。特別是在全球化進程當中,這個文化如何注入到另一個文化,如何進行文化的融合。
第一個受邀的中國當代藝術家是楊詰蒼。他的作品是通過中國的木偶來展現。體現了中國傳統藝術元素如何融入到中國當代藝術當中。當代藝術的意義不僅在于西方藝術在中國的傳承和進化,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和創造熱點。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不應當總是把當代藝術理解成對過去歷史回顧的藝術。通過當代藝術可以回顧歷史,比如可以了解到過去的時代,例如文化大革命時是怎樣的場景。當然也可以把當代、現代作為創作素材的重要來源。從現實來說,可以同時考慮現存的情況,而不用太多地考慮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梢酝ㄟ^當代藝術了解世界的多樣性。這也是這次展覽的主要收獲之一。這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比如說將木偶畫在紙上,這當然是中國的傳統,也對中國的傳統藝術賦予了現代的形式表達。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就是體現傳統的佛教思想,比如可以看到王維或者是吳奇的作品,王維可以把佛教元素融入到他的作品當中,這些就成為其作品的獨特之處。當然有些時候他還強調了“空”。這是中國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藝術的結合典范,特別是體現出了佛教的特色。
(圖)Sam Francis在日本信仰禪佛教,但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佛教源于中國。
(圖)這也是體現佛教思想的作品。
(圖)Rothko是中西元素結合的典范。
這三位藝術家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其藝術表現形式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就不應該在討論中國當代藝術的時候,將中國藝術家拒之門外,而只是談論西方的當代藝術。楊詰蒼也進行了創新,特別是在巨大空間的基礎上豐富了許多元素。他強調了東方的思想,比如通過單色調的表達方式,強調對能量的控制。就像中國歷史上的蘇東坡曾經說的,“畫非常小,但是可以以小見大”,比如這個畫畫在四英寸寬的紙上,但是通過這個四英寸的畫,我們卻可以看到整個世界。創作的靈感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傳統藝術息息相關,通過西方思想的影響,我們又將其傳承和發揚。對于西方藝術家來說,也是一次思想的革新和反省,比如說西方的藝術家也傳承了東方的哲學思想,他們借助了佛教的元素,將這些元素體現在其作品當中。他們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可以將東西方進行很好的融合,也就是借助藝術個載體,使東西方原本沖突的文化能夠兼容并蓄。我們的思想有些時候非常膚淺,只停留在表面。但是我們往往又希望挖掘其中的奧秘,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有些時候思想就是自我反省,有些時候藝術的表達方式及它們是無序的,但是對這種無序又不能進行改變,我們想從思想上改變它。由于這個思想帶來了兩個不同的現象:一個就是誤解、曲解,還有一個就是了解不夠。也就是對另一個文化的了解深度還不夠。
我還要提到另外一個藝術家,他叫顧德新。他將很多作品進行復制,比如說他們把廢物或者垃圾進行回收,然后用新的表達方式給予它新的面貌。他并不是強調特別之處或者是獨到之處,而是強調對價值的共同分享。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求同存異。有些時候,通過對西方藝術家認為是糟粕的東西進行回收和處理,并且進行創新的話,可以擺脫很多個人情感,從而達到理想狀態。但是出現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與其他的文化進行融合。比如說我們是不是還要繼續體現中國的特色和身份呢?中國藝術家的國際地位與日俱增,但是西方流派是不是能完全接受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這還有待于進一步考證。比如很多西方學者說你們的作品不夠中國化,中國元素沒有完全被體現,或者你們只是簡單地復制西方的表達方式,這是非常蒼白的復制。在這個情況之下,李山的作品只是被人們稱為是復制,楊少斌就被稱為是偽培根的復制。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批判的聲音呢?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明顯舍棄了中國傳統藝術表達工具,廣泛采用了現代的或西方的表達方式,比如視頻錄像或者裝置等等。我們再次問自己,我們是不是有中國身份,或者是有中國符號?這個事情在不斷地被詮釋,不斷的帶來爭議。因為對中國藝術的闡述有不同的聲音,比如現在的流行藝術,特別是與現代政治流行藝術相關的,很多時候把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與其他相關的冷冷的廣告標志,比如可口可樂和勞力士進行了結合。這個代表人物就是王廣義。這個藝術家作品的特點就是進行了一系列批判式的創作,特別是強調在毛澤東時代的工人和士兵的生活狀態。顧德新一直在采用現有的元素,重新摧毀了現有藝術體系,特別是他指出我們應當利用現有的,比如說糟粕或者是當代消費者社會的垃圾,這樣的話可以信手拈來,為我所用。與杜尚思想并沒有太多的聯系。大家可以猜到,他當中提到的價值所在是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特別是他強調了中國“大家”的思想,比如莊子的思想。
第三位是黃永砯。他的理論是將中國藝術史與西方當代藝術史進行結合。作品當中處處以幽默的語言重新定義藝術的歷史,這位藝術家指出在一系列看起來是破碎,沒有任何聯系的事實面前,可以將藝術進行決然的分離。這就與文化的多樣性緊緊相關。他的作品的創作思想就是傳承了傳統的“達達”的思想,用幽默的表達方式將現有的理念進行發展,從廣義和宏觀上了解到未來的夢想,進一步加深我們的理念,以抽象的更為概括的方式將其表達出來。當時黃永砯還引入了“廈門達達”的運動,通過這次運動可以將中西方聯結在一起。廈門達達這個名字來源于黃永砯的家鄉,因為他是廈門人,而且他是歐洲“達達”派的藝術家,所以有了一個組合詞叫“廈門達達”。
這一組藝術家的運動源于1986年,當時由“達達”、“后達達”,以及道家思想的思潮有感而發,這個具有革命性的活動一直延續到了今天,這個運動也受到文化大革命當中具有歷史時代意義的人物的影響。當時有一個很重要的雕塑作品,叫做一百只手的觀音。這也是繼承了杜尚的作品表達方式。當時強調了這一百只手的物體表達,這就使我們再次回顧了“達達”派藝術家的作品特色,特別是在八十年代之后,新浪潮出現以后,又賦予了怎樣的新的中國內容。融合式的文化被黃永砯進行了很好的繼承和傳承,比如他的作品包括中國繪畫的歷史以及現代西方藝術的歷史。他的一個作品叫做《兩分鐘的洗衣機》。通過這臺洗衣機可以將他兩本書中傳達的思想進行融合,并且開展了對話。這兩本書攪合在一起,這顯示出了兩個文化之間在迅速融合時,有怎樣的現象,當然給所有的文化帶來了重創和摧毀。對于我們來說,了解雙方的文化和歷史需要一定時間,不能一蹴而就。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展開雙臂,對不同的文化給予足夠的兼容和包容。
我們當時也舉行了很多展覽,許多來自中國的當代藝術家都在試圖用新的方式與其他領域的專家合作,創作出共同的作品。中國藝術家要想與其他國家的藝術家創造出更好的作品的話,他們需要共同合作,中國藝術家應該倍加珍視與西方藝術家對話的機會,創造出更好的作品。當然我們也看到,中國藝術家創造出的許多經典作品都與道家學派和其他中國哲學緊密相連,這對西方的學者和西方藝術家來理解中國藝術作品的含義來講,是非常困難的。將一個文化傳統當中對文化解讀的真正含義翻譯為另一種文化傳統,它的解讀譯文是非常困難的,不利于各國文化的相互交流。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各國藝術家都應該珍視對話的機制,通過彼此間的對話來宣揚本國的文化,以及文化作品的真諦。剛才我們也談到了文化作品的解讀以及翻譯。
中國的當代藝術是中國人民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明顯標志,因此,中國的藝術家應該以一種公開、開放的方式與西方的藝術家進行互動。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各個國家的藝術應該秉承各國的國家身份,我們應該通過質疑歷史,質疑歷史現代性及后現代性的問題,來尋求發展藝術的途徑,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公開的態勢,與各國的藝術家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實現共同發展,這就是我所做的演講,謝謝大家!
討論提問部分:
提問:這個盒子里的物品到底是什么。黃先生的作品一般是畫盒子里的東西,這個東西是放在玻璃片上。
Laurnet Padel:剛才您提出的問題非常明顯,這個作品里的物品只不過是一個隱喻,我們談到藝術歷史的時候談到兩種藝術,一種是中國文化,一種是西方文化,中西方文化有不同之處。但是我們看到一個事實,就是中國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也有一定必然聯系。隨著時間的發展,中國傳統性的東西在日臻完善。當然,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關系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總的來說,還沒有明確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舉例來看這些文化之間的共同性。在水墨的使用上,可以看到法國的教堂里使用了水墨的色彩,同時在印度、中國發現了水墨的使用。目前也不能完全地證明這種共同性還有其他的顯著特點。當然中西方文化目前已經走到了交融點上,我們接受的就是下一步的發展,那就是文化的全球共融性。在這里我們談論的中國當代藝術,在談到中國當代藝術的時候也更廣泛地談到了中國的身份、中國的特性,當然這在西方人看來與西方的文化特性是不同的。此外,也不能忘記中國的特性和傳統元素,要不斷發揮中國的特性,以開放的態度實現全球的共同發展,文化的共融。
杰尼芬·普特爾:您剛才說的觀點與我自己的觀點有所不同,我們確實對中國的歷史進行了研究,我們有專門的史學家、研究學者對中國的歷史進行研究,比如中國早在過去有四大發明,所以在我看來,與您的觀點有些許不同,因為我們確實有一些實證。
Laurnet Padel:我非常高興聽到您剛才的見解,也讓我備受啟發。當然我看到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總在不斷更新和變化。現在我們認識到確實生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這個背景下文化也處于共融的狀態。在過去的幾千年里我們看到一些藝術現象,發生了,出現了,也逐漸消失了。我們不免看到一些消失的文化現象卷土重來,對全球文化背景造成深遠影響,我們不能忘記佛教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我們要談到中國的文化身份,那就是我們以公開的態度博采眾長。對西方文化來講,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逐漸發展,這都是因為我們公開了,并且開放了傳統意識、傳統元素。我們也看到,目前有很多國家的藝術都在不斷發展。同時,我們也在創造新的藝術。中國的繪畫也在不斷地改變,不斷地發展。同時,我們也看到,現在所有的事情都處在不斷變化當中。從藝術的現代化到它的后現代化歷程當中,我們珍視多樣性,跨文化的交易性的時候,這是非常重要的。
朱其:我剛才聽了他對中國藝術的介紹,我去年有一個觀點,現在存在兩個中國當代藝術史,一個是西方人解釋的中國當代藝術史,一個是中國人自己的解釋。這兩個當代藝術史是不太一樣的。為什么不太一樣呢?他剛才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解讀一個是有文化誤讀的成分,第二是過度解釋。比如他剛才舉的黃永砯攪拌機的例子,他說他把中國兩部繪畫史融合在一起,是兩本書的紙張融合在一起呢?還是兩本書的思想內容融合在一起?這兩本書里面的思想,是不是真的能融合在一起?我覺得不是這樣。最近十五年以來,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的解釋,我覺得差不多是這樣一種模式,一個是解釋中國當代藝術用了哪些西方的語言方法;第二個是關于它的內容,文革之后中國藝術如何反叛,以及社會現實;還有一個是中國如何用西方的語言方法改造中國的藝術傳統,或者說如何重新表達中國的文化傳統。當然,其中也有很多誤讀的成分。中國當代藝術在海外受到重視的藝術家,他們使用佛教或者使用水墨畫的元素,這樣藝術家大部分是比較膚淺的,對佛教的理解和對中國水墨的理解其實是很膚淺的。他跟西方的觀念藝術結合在一起,過去十五年就被認為是代表中國的新藝術。我覺得這里面有誤會的成分,不知道你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Laurnet Padel:就我的理解,因為我們知道在西方對中國的傳統元素,比如佛教和水墨畫,并沒有完好的背景,并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目前我們與中國文化藝術界的人士交流,我們通過閱讀中國過去的書本和現在的書本來了解中國,當然這些書本都是通過翻譯成外文,在國外廣泛發行的。當然也存在誤譯的狀況,我們對中國文化也有一些知誤導。由于語言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要了解一國的語言對我們來說是困難的,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對繪畫作品的過度解釋或者是誤解。我們很難了解到中國人到底珍視什么樣的理念,他們在繪畫過程中要闡述什么樣的觀念。中國人和西方人在觀念、思想、思維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F在我們談到中國當代藝術,現在當代藝術已經走向國際,展現在國際大舞臺上。但是國際上各個層面對中國當代藝術也有不同的了解,因為我們身處不同的背景下。每一個時代背景都有不同的代表寓意,據我了解文革發生在六十年代,因此它只代表六十年代的意義,因為各個時代的意義都有所不同。
提問:黃永砯的作品如果不是這樣做,那么會是什么樣的?
Laurnet Padel:對于我們來說,我們的思想就是體現出時代特色和變化,從時空方面來考慮,其變化和特色,比如說從時間上面體現出當代的特點,從空間上體現出地理位置的變化。在地理位置變化方面有三個特點要強調,就是在當代歷史藝術方面,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概括,也就是通過對當代藝術史,以及其表達的風格和方式,以及地理位置。對于法國現在的問題來說,如果我們考慮到時空的規則和時空特點的話,很多西方人不能接受對當代藝術的定義,因為法國人也不了解當中的特點。對于我們來說,特別是在1999年以前,很多法國人對中國當代藝術的定義是不能認同的。我們一直認為中國當代藝術是歷史的革命性的創新。法語中的先鋒具有一定軍事背景,法國士兵當中有先遣隊,通常走在最前面,是沖鋒陷陣的。對于我們來說,藝術就是革命。新事物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習慣了新事物之后,對它的興趣點就會大大降低。對于西方人來說,在理解當代藝術定義的時候,由于西方人的思想和西方的歷史、哲學思想是緊緊相關的,所以我們就從西方人的觀點出發,對當代藝術進行了定義。對于我們來說,很好的例子是,比如一個法國藝術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創作了一幅中國繪畫,我們就不能完全認為這個作品就是中國繪畫,這對我們來說不能接受。對于西方國家來說,在1989年以后,對當代藝術的定義和理解起了相應變化,我們將其定義與全球化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文化方面進行了時空的詮釋。同時,將我們對文化時空的詮釋與藝術的理解相結合。之后,典型的西方人就可以接受來自于非西方的藝術作品,并且認為它們是當代藝術作品中的一員。我們知道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越來越多的作品參與到國際展覽中,但是還需要考慮這方面的特點,也就是說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也會受到全球化進程的影響。
杰尼芬·普特爾:對于我來說,非常感謝Laurnet Padel教授的演講。但是,我覺得,我們北美人更加關注對歷史的考證,而不是如何將思想進行翻譯或者是移植。很多時候,如果人們不太了解中國文化和語言的研究,也就是漢語學,可能就不太了解它當中的思想傳達。
彭峰:其實Padel先生會古代漢語,他不會說,但是他會看文言文。
Laurent Padel:非常感謝中國文化給各個國家帶來的貢獻,我自己也非常喜歡中國文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