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海觀潮
名山
近期,在京城多次拍賣會上,名人信札成為亮點,成交價格再創(chuàng)新高。日前,在中國嘉德2009春季拍賣會古籍善本專場中,一批以前從未亮相的“胡適存友朋信札”,包括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13通27頁(554.4萬元人民幣成交)、梁啟致胡適詞稿及信札11通34頁(78.4萬元人民幣成交),徐志摩致胡適信札3通9頁(112萬元人民幣成交)共拍出744.8萬元人民幣。
陳獨秀致胡適信札涉及1920年《新青年》編輯同人分裂事件、1920年上海學生罷課游行運動、胡適參加段祺瑞政府“善后會議”事件、陳獨秀獄中出版文稿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胡適、陳獨秀二人由最初的摯友漸漸分道揚鑣,數十年的恩怨情誼,信中處處可見,透過這些不為世人所知的信件,能看到兩位思想巨人半生的彼此敬重以及爭執(zhí)背后的深厚情誼。梁啟超致胡適的詞稿、信札,多為詩詞探討、學術研究,信中可以看出梁啟超對胡適非常敬重,書信工整,辭令秀美,學術討論尤顯深刻細致。徐志摩在信中稱胡適為“大哥”(見題圖),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徐志摩在長信中詳細談論了當時中國南北學界的許多軼聞,可補學界史料之不足。
由于此批信件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極為重要,加之此前從未“露臉”,因此飽受各界關注。拍賣會上,“陳獨秀等致胡適信札”首先亮相,當拍賣師報出150萬元人民幣起價時,即有買家響應,加價至160萬元,緊接著另一位買家直接出價200萬元,隨后又有幾位場內及委托競投的買家參與角逐,輪番叫價,經過多輪進階,最終該批信札以554.4萬元人民幣被一位電話委托的買家競得,以高出估價三倍多的價格成交。第二個登場的是“梁啟超致胡適詞稿及信札”,由40萬元起拍后,經過幾位買家的爭奪,最終定格在78.4萬元人民幣。“徐志摩致胡適信札”雖然僅有3通9頁,但吸引了眾多藏家關注,由25萬元起價后,即有買家參與競投,輪番舉牌,價格不斷攀升,最終以112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
歷史名人,特別是著名作家、學者的手稿、日記、信函、創(chuàng)作札記,是具有很高史料價值和紀念意義的收藏對象。人們可以透過這些發(fā)黃的紙張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探尋到當年名人們創(chuàng)作、研究工作的脈絡,觸摸到名人心靈的律動。名人手稿不僅是歷史真實的記載,具有唯一性,同時隨著越來越多名人使用電腦進行寫作、研究,手稿勢必要呈現(xiàn)遞減的趨勢。這樣,更使得先前已經產生或目前部分名人筆下的手稿會成為整個時代的“絕唱”,因此也愈顯出其獨特而珍貴的價值。可以這樣說,人們對名人手稿的興趣,不僅僅在于關注它的內容,更在于手稿本身的文物價值。
然而,相對于異常火爆的名人字畫的收藏,無論是在數量、種類,還是在成交量上,手稿的收藏與拍賣仍顯得有些遜色。有關專家對其原因有4點分析:一是名人手稿產生的數量少,又大多是名人自己非常珍視的創(chuàng)作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他們一般不會輕易拿出來送人或拍賣。二是一些國家的文博、檔案機構紛紛以收藏名人手稿為己任,這也限制了個人收藏名人手稿和信札。近年來一些名人的家鄉(xiāng)、居住地紛紛建立起紀念館,它們對名人手稿的吸納量越來越大,并且逐漸形成了競爭的態(tài)勢。三是名人本人及其家屬在處理這些手稿時,大多首選國家級收藏機構。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所保存的作家手稿,大部分是作家本人或家屬捐贈的。四是由于名人手稿流入收藏市場的數量極少,又大多是孤本,即便是一些名人之間噓寒問暖、禮節(jié)性問候的往來信函,由于某種原因流入市場后,也被一些商販爆炒,以近乎天文數字的高價令財力不足的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
盡管收藏名人手稿困難重重,但這畢竟是不可忽視的收藏領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有別于眾的收藏意義和收藏價值將會日益顯現(xiàn)出來。近年來,在天津的民間收藏品交流區(qū),有許多寫信人并沒有什么名氣的信件也被擺出來賣,這大概也是受了名人書信日益升值的啟發(fā)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