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中國當代藝術周刊》 執行主編原琳
2009.7.10.于東營工作室
北京商報:您現在創作的“新天堂系列”作品,仍是在延續著您對消費文化的關注嗎?
袁文彬:這批新的畫作是延續著“麥當勞系列”創作的脈絡,體現了對現在都市生活和消費文化的關注。
北京商報:您為什么要給這批新作品命名為“新天堂”呢?
袁文彬:這里所謂的“新天堂”,就是充滿物欲的“天堂”。
北京商報:您這樣的創作脈絡延續下來,是想表達怎樣一種思想?
袁文彬:這是對當下社會文化的一種反映。例如我從十幾年前畫“麥當勞系列”作品開始,就是要反映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現在的“新天堂系列”,也是要把當下消費文化的現狀繼續反映出來。例如作品中有很多場景是展現人們經常出入的水世界等娛樂場所中的,這些地方很休閑,但是也很迷幻,而這恰恰是當下中國人富有特色的娛樂消費生活場景。
北京商報:物欲的天堂太過虛幻、脆弱,好像很容易就會被打破了。
袁文彬:是的,是很迷幻的。在我的作品中表現的效果,也模仿電腦處理過的語言,這種電腦語言也是很當下的一種視覺經驗。作品的畫面看似華麗、不真實,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人們在物質世界里的一種迷幻和空洞。
北京商報:缺少一種精神力量的支撐。
袁文彬:是的,在這種物質世界中,人的精神是抽空的,只是身體的、物欲的東西,迷幻但人們卻很陶醉在里面。
北京商報:這種迷幻的世界好像很容易破滅,很容易被抹掉。
袁文彬:對,所以畫面中有類似氣泡的處理,表現出一種很漂浮的狀態。
北京商報:您是否想過,畫面中這種幻象破滅后會是什么呢?
袁文彬:作為藝術家,我只揭示一些問題,我不提供答案。例如我以前所畫的“經典系列”,更多的是從美術史的角度來反映問題。學習西方美術史也反映了一種文化的交融。而“新天堂系列”是在現實圖景中來解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結果。這雖是兩條思路,但創作的核心還是一樣的。
北京商報:您是一位非常關注當下社會生活的藝術家。
袁文彬:是的。因為我們是文化人,很自然就會把自己當下的經驗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我不會固守某一種風格,但我敏感于文化的內涵和文化間的碰撞。把繪畫筆法的寫意性與題材上的當下性相結合,保持藝術感覺的鮮活。
發表于2009.7.17.《北京商報。中國當代藝術周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