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緣逐步走向主流
與會代表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以及東西方交流的深入,國際上對中國藝術品也表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中國藝術品不僅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常常創下新高,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在國外的代理也越來越多。
關于世界對中國以及中國藝術的關注,最有說服力的要算近期在聯合國總部舉辦的“水墨聚焦國際藝術展”。此次畫展由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學系主任余丁策劃,展出了包括著名書畫大師韓美林在內的30多位中國書畫家的120多幅畫作。展覽期間,恰逢聯合國總部舉辦兩次大型活動:6月23日,聯合國公務員日表彰活動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來自192個國家的代表參加表彰活動開幕式;6月24日,世界金融和經濟危機及其對發展的影響高級別會議召開,“16位國家領導人和32位外長”出席此會。“水墨聚焦國際藝術展”就在以上兩個活動參會人前往會場的必經之路上。這充分體現出聯合國對中國的重視,許多觀眾對展出的作品及藝術家表示出極大的興趣。
據介紹,文化部支持深圳美術館近期在美國費城舉辦的“墨非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及當代水墨研討會,在當地乃至全美都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耶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劃羅伯特·斯托等許多美國藝術界“大腕”均出席并參加了熱烈的研討。
此外,著名的紐約當代藝術館MOMA最近用整個二層展覽了中國藝術家宋冬的作品。對此,“北京公社”的負責人冷林感嘆,MOMA開始關注中國藝術是一個風向標,說明在世界藝術市場上,中國藝術已經從邊緣逐步走向主流。
“國有”和“民營”的共同選擇
此次研討會邀請的代表,不僅有來自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新華社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也有程昕東國際當代藝術空間、今日美術館、長征空間、K畫廊、北京公社、壹美術館、雅昌藝術網、99藝術網、嘉德拍賣、保利拍賣等民營機構的經營者,在中國藝術品“走出去”的主題下,關注點不盡相同的雙方充分發表了各自的意見。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表示,必須明確“走出去”的目的在于“立足交流,宣傳中國”,還是獲取經濟利益。對此,研討會主持人、文化部外聯局對外文化貿易處負責人鄭文肯定了兩個目標的互相融合,并強調“走出去”的工作應服從于國內文化產業“走出去”這一宏觀目標,旨在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中國的軟實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鄭工認為,必須明確中國藝術品的消費群體。中國藝術品分為多個層次,因此“走出去”的整體設計也應分為多個層次,只有針對具體消費群體制定有針對性的策略,才會更加有效。
民營藝術機構是中國藝術品“走出去”的重要媒介,它們已經經歷了一些時日的市場磨練,表達的意見具有現實操作意義,受到了高度重視。他們當中既有人提到藝術品貿易的稅收、通關以及經濟支持等具體問題,也不乏更深層次的思考。長征空間負責人盧杰提出,中國在實現經濟貿易順差的同時,在文化貿易方面也應該爭取改變逆差的現狀。
“中國文化中心” 可提供有力支持
當眾多藝術機構,尤其是民營機構苦于在國外辦展等活動無法找到合適的場地時,文化部外聯局對外文化中心處處長時堅東的一番介紹令大家眼前一亮。
據時堅東介紹,目前在孔子學院和中國駐外使領館文化處之外,文化部在海外還建立了“中國文化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以宣傳中國文化。目前,中心已建成7處,另有12處在商建。除了提供傳統的中國相關信息咨詢服務、開展語言及文化技能等教學培訓以及舉辦中國文化活動等,時堅東還特別強調了中心要為中國文化團體“走出去”服務。此外,中心在海外以親民的機構形式出現。可以想見,中心勢必在中國文化團體和藝術品“走出去”的過程中成為強有力的支持。
聽到各“中國文化中心”都有面積200至500平方米的展廳,可以支持我畫廊業“走出去”的介紹,與會的許多代表非常興奮。主持會議的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于興義承諾:“中國文化中心”對于中國藝術機構辦展一定全力支持,對于優秀的展覽,至少場地費可以免去。與會代表則提出,希望中心還可以扮演更多更重要的角色——國外代理中國藝術品的機構不多,對中國藝術品感興趣的人不知在何處購買“放心的”中國藝術品,中心日后或許還可以提供關于中國藝術品的信息服務,架起國內藝術機構和國外消費者之間的橋梁。
政府打造平臺提供服務
文化部有關方面在總結發言中對會上提出的很多問題進行了回答,與會代表對發言中的坦率以及答復的針對性頗感贊嘆。
于興義表示,在認識和探討中國藝術品“走出去”時,有一個根本前提,就是對中國基本國情的了解——中國處在由農耕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中。于興義用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兩個時期的文化,農耕藝術就像土特產,而現代藝術則屬于高科技產品,因此,盡管中國有著無人能比的傳統文化,但畢竟不能僅用非物質遺產展示當今中國的軟實力。對此,文化部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因此必須加大中國現代藝術中的“科技含量”。
對于大家提出中國藝術品為什么要“走出去”這個問題,文化部有關方面表示,一是為了樹立民族形象,展示中國文化現代化和國家現代化成果,展示中國軟實力;另一個則是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從而促進自身文化發展,這也服務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于興義特別指出,“走出去”是和政府掏錢“抱出去”相對而言的,政府鼓勵文化單位主動“走出去”,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究竟讓什么“走出去”,于興義強調,只求數量不顧質量可能帶來長期負面影響,因而一定是精品“走出去”。
對于如何“走出去”,文化部方面正在制定中國當代藝術海外推廣規劃,目前正在設計各個環節——這也符合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提出的“整合資源,摸清家底”的要求。首先,無論國有還是民營,只要能做強做大,政府就會支持,“只要有利于樹立中國良好形象的好策劃,都可以聯系文化部”。不僅如此,政府還將組織國內的優秀畫廊、企業參加國際一流的博覽會,打造向西方展示中國當代藝術的窗口。另外,此次為代表們所熟悉的中國文化中心將會成為橋頭堡,駐外使領館文化處也在醞釀調整職能,盡一切力量為我國對外文化貿易服務。至于不少代表提到的稅收優惠、融資服務等政策法規,文化部相關負責同志表示,文化部將聯合各相關單位研究。與此同時,政府還將加強國際論壇的打造和學術研究,逐漸營造話語權,策劃學術研究、拍賣等配套活動。
從文化部有關方面在會上的表態中,我們不難看出,政府扮演的絕不只是坐而論道的角色,而是在主動搭建平臺和策劃項目。有了這樣的有力支持,中國藝術品“走出去”就會走得更快、更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