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的學術性,即創作出來的作品要有一定的學術內涵,或在語言、或在技法、或在形式、或在構圖等方面有一定的嘗試或探索,而不是一味地重復古人,人云亦云。這就要求畫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注重自身道德素質和品格的修養。畢竟藝術品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是與畫家自身素質相掛鉤的,這個素質不僅包括文化水平的高低,還包含品格的高低。試想,畫家僅憑手中一管柔毫、一方石硯、一錠黑塊在一紙“陣地”中縱橫揮運、皴擦點染,寫出萬千氣象。藝能至此,胸無點墨、人品低下者斷無表現之可能。美術史上但凡留名的畫家,大都觸類旁通,且有深厚的文化積淀。而目前,由于職業分工的細化,很多專職畫家往往專注于技法、技能的訓練,而忽略了文化修養上的學習,致使自己創作出來的作品極具匠氣而缺少思想內涵。
所謂的藝術性,在我看來就是塑造,即所創作出來的作品既融入自己的情感,又內含自己的審美判斷,對象不僅形似且神肖。作為新時代的畫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審美判斷,不要人云亦云,追隨別人的風格。審美判斷與自身知識的積累、自己的脾性和氣質有關。表現在繪畫中就是體現出作者在當代中國文化語境下的文化判斷或者在當代文化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
當然,繪畫是一門技藝性的藝術,這要求畫家具備駕馭繪畫語言的能力。語言受材料的局限,像現在有的國畫家刻畫人物非常細膩、深刻,而恰恰這種境界的營造,讓一個從事油畫創作的藝術家來完成易如反掌。在我看來,這種現象就是在繪畫語言開發上一個明顯的誤區。語言開發很重要的一點是材料自身的美感。材料自身適合什么樣的形態,材料性能如何發揮到極致,都是重要的環節,也是繪畫所謂品位高低、語言純粹與否的重要一點。正如創作木刻就要找它的刀性、找木刻味;篆刻就要找金石味;中國畫要找筆墨味、書寫性;油畫就是要找塑造感、色彩的冷暖關系等等。
雖然有些藝術家為了生活畫了許多無可奈何的作品,但還有很多人仍堅持著自己的理念、信仰。這些“兩條腿”走路的畫家,至少內心對藝術、對繪畫還有理想與使命。兩條腿走路會出現什么局面呢?一是時間上不夠用,二是精力上相互扯皮,因為兩種繪畫形態不一樣,思維方式也不同。因此,藝術家在同時從事這兩種繪畫樣式時,無論是在思維意識還是在技法上常常會出現“打架”現象。試想,正當你在進行“嚴肅性”“探索性”創作時,突然有個人來買畫,需要你畫一張大一點的小品,可能短時間就能畫完,但這個過程卻痛苦之極。因為從一個畫家的創作特點來看,不可能一下子轉入另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狀態,這中間需要一個轉換過程,而這個思維的跨越有時候是需要很長時間的。
實際上,作為一個藝術家,理想的境界還是希望一條腿走路——創作真正的、嚴肅性的、探索性的、學術價值高的作品。從國內市場來看,將來肯定會走這么一條路,因為西方相對成熟的市場機制,必然會對中國市場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以“揚州八怪”的作品市場行情來看,價格分化日益明顯:“揚州八怪”的名家精品在市場上受到熱烈追捧,其作品在拍賣市場交易十分活躍,價格漲幅十分明顯,成交紀錄被連連打破,在高端價位的基礎上又顯現出上浮的傾向,而一般性作品的成交價格則表現平平。作為一個藝術家,應努力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使市場認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市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