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現實—2004中國當代藝術展”藝術家訪談錄
采 訪 者:王欣 (劉海粟美術館策展人)
被采訪者:張羽(參展藝術家):
時 間:2003年12月6日晚9點30分電話采訪
王欣(以下簡稱王):您一直從事實驗水墨的創作,也曾參加過以前上海舉辦的一些展覽。這次的作品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嗎?
張羽(以下簡稱張):我參加過上海的,第二屆上海雙年展、中國藝術大展、形上形下當代藝術展、新中國畫大展等都展出的是我的《靈光》系列作品。這次展出的是我的《每日新報》系列。這個系列是我2001至2003年創作的。
王:這組新的作品可能是您今后一段時間內的主要探索嗎?
張:可能不是。因為,我的創作是與表達的問題相關,當一個問題解決,我將會轉向下一個問題。之前的《靈光》系列針對藝術史我做了九年。2001年又開始創作《每日新報》這個系列,也做了三年了,目前又在做“指印”系列。
王:那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做這組作品?
張:是2001年的911事件震動了整個世界,也震顫了人類所有的心靈。這是一種沖出及至和極限的震顫。相信和平是全人類的永遠的追求和理想,只有和平了整個世界才會美好。也正因為如此,從心理不斷涌出一股極為強烈的表達欲望,反對戰爭,呼吁和平。既然,現在高科技的發展使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村上,于是,我們應該保護我們自己。
王:對于材料的選擇您是怎樣理解的?
張:藝術家的創作不能為材料而材料,也就是說不能被材料所制約。首先,藝術創作的作品表達是第一位的,然后再考慮用什么樣的材料,材料與表達在作品中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是為了研究材料而材料的表達是無意義的。《每日新報》之所以運用報紙上的新聞圖片和印刷的文字,是因為報紙是人們獲得社會信息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市民文化的象征物,屬社會學范疇。而我的表達也是社會學范疇,只是想利用水墨綜合材料來探討這一社會學問題。由于我作品中的表達需要,才選用了這種材料。因而作品以宣紙水墨為基本,加報紙拼貼,其中鉛筆、白粉、噴漆、朔形膏等材料的使用都是由于作品的表達需要。
王:從《靈光》系列到《每日新報》系列,您作品中的媒介材料在不斷地擴展,已經走出了水墨的范疇,也意味著您想表達的內容的不斷延展。
張:《靈光》系列是純水墨作品,但使用了新技術。至于材料的擴展,之前也有過嘗試,但沒有找到很好的藝術表達的切入點。有了切入點才有可能使用新的材料為表達服務,有了表達的愿望才有了材料的運用。技術與表達是同時生成的,也就是說材料的生效是通過圖像來完成的。“走出水墨”是我的觀念,擴展水墨是我表達的需要。
王:您作品中的材料選擇,如報紙拼貼,加強了作品中現實關懷的力量。
張:在我的作品中既有形而上的表達方式,又有形而下的現實關懷力量。它的立足點是從本土出發,并跨越東西方文化。以前,我也從水墨文化出發策劃了一些展覽,都是針對水墨來談的。但在1999年時,我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是“走出水墨”。因為,藝術的問題不是畫種的問題,畫種不是藝術表達的關鍵,藝術應從表達本身出發。其實對綜合材料的使用在西方已經走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盡管如此在他們的作品中材料的表現并不在第一位,并不是最重要的。藝術作品的表達應介入現實生活,與人的現實生活的關懷相一致,同時也是關乎藝術史的,水墨擴展后的水墨綜合材料可否有效的反映社會學問題。同樣也在向藝術史提問。現在的一些評論家或畫家他們的興奮點僅僅限于當下世俗的日常生活,這是不夠的。《每日新報》這組作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當然以前實驗水墨的實踐積累為這組作品提供一些表達的方式,從這個角度看來,《靈光》和現在的作品不是斷裂的。
王:材料僅僅同油畫、國畫一樣是一種媒介,它的發展是根據藝術家所要表達的內容來決定。當一種媒介已不能很好的詮釋你的表達甚至是限制時,就要尋求突破與伸展,您是否在尋求這種突破?
張:對。純粹的水墨已經不能表達現在我的思考。但水墨文化與水墨精神已是我的內存,在新的作品中我還是比較自然的、自覺的保留著一些水墨的痕跡。也因此反映了跡象是由外向內的,再由內向外去聯接本質。
王:但它不再只是紙性、筆性、墨性的關系了,被打破和消解了。
張:藝術創作重要的是圖像的感染力,你說的這些關系不是獨立存在的,而存在于表達圖像中的技術連接之中。在我《每日新報》作品中加入的報紙拼貼主要有兩種內容:一個是戰爭記實新聞圖片,一個是反對戰爭的新聞圖片及文字。作品中保留了一些水墨中的皴法,去表現一種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等等感覺。表達的需要推進了材料的運用。在創作《靈光》時,我就認為表達和技術是同時生成,新的表達配新的技術。我主張“走出水墨”,一方面是在狹隘的畫種里解放出來,逃脫舊有的范式。另一方面,是尋求現實關懷中的深層問題與理念是否達到統一,再有是如何建構個人的藝術系統。
(此文刊發于《?無關現實!》,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