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買一件平庸的油畫作品而不是一件偉大的印刷品,或者是買一件平庸的油畫而不是一件偉大的素描作品。
收藏家們總是容易追逐潮流風向,都想在預算范圍內買到最好的作品,往往忽略了表現媒介。像Jasper Johns這樣一位偉大的素描畫家,他的作品也并不都是好的。從投資的角度來講,不如去買一幅最好的印刷品,像Ale Cans,毫無疑問,他的升值潛力比Johns的任何一幅牛皮紙墨水畫都大得多。
2.讓拍賣行來決定你的底價。
從拍賣行的角度來說,他們一定會使出渾身解數來壓低你的底價。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將一幅油畫拿到拍賣行去拍賣,并同意估價為60萬至80萬美元,這就意味著底價是60萬。放心好了,拍賣的幾天前你一定會接到拍賣行打來的電話:“你看,我們覺得你的東西很好,但是看看現在的經濟狀況,為了保險起見,我們是不是考慮一下把底價降到50萬比較好呢。”
千萬不要答應。關鍵在于當競拍停留在55萬時,這意味著一個潛在的事后買家可能出50萬(或者更少)。如果你的底價已經降至50萬,那么你將最終得到40萬(或者更少)。底線是,這是件好東西,就一定會有人買,否則,你就不應該首先考慮把它拿出來拍賣。
3.接受畫廊低于10%的折扣。
買類似于Brice Marden, Ellsworth Kelly這樣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能從畫廊得到10%的折扣就算你運氣好了,但是那些超級巨星們就不一樣了,對于一位處于職業生涯中期的成功藝術家的作品來說,接受10%的折扣絕對是個錯誤。
在利潤分配上,畫廊通常和藝術家通常5/5開,這意味著,你只要稍微談判一下,就很有可能得到至少20%的折扣。現在的市場環境下,對于畫廊來說,沒有什么比讓藝術家因金錢而惱怒更糟糕的了。不出意外的話,畫廊很有可能接受你20%折扣的要求。試試吧。
4.輕信你聽到的而不是相信你看到的。
我還記得一位洛杉磯畫家Chuck Arnoldi告訴我的,在一次宴會上,全國最富有收藏家之一的Eli Broad過來跟他打招呼,最后說“我們在你的工作室再見”。另一位收藏家Douglas Cramer無意聽說了這件事后,也對Arnoldi提出了同樣的要求,畫家好心的告訴他說自己并沒有什么進行什么新的創作,隨后他立即取消了工作室拜訪。
5.購買非典型作品。
這是一種賭博。如果購買Wayne Thiebaud的作品,最好的選擇顯然是“糖”,即使他是一位一流的肖像畫家,藝術市場也不買賬。不管他那些肖像畫作品以及其價格多么的誘人,都應該說“不”。即時你當時決定不顧市場力量一意孤行買下了它,等到要轉賣的時候,你還是會為當初不惜一切代價的沖動而懊悔。
6.買一幅你并不熟悉的作品。
一位收藏家Paul S曾向我吹噓他在紐約的購買經歷,告訴我他是多么幸運的從Sonnabend畫廊買到了一幅Peter Halley的作品。然而問題是,這只是這位藝術家一件不太好的作品,曾經被一些更好的顧客拒絕過。所以,如果你決定要在一些大手筆的買賣種試試手,最好想辦法得到一些頂級收藏家的建議。
7.購買正被炒得火熱的藝術家的作品。
理查德王子,Peter Doig都是很好的反例,被投機商哄抬起身價的藝術家就像被炒熱的房子一樣不能輕易參與。作為一個能夠獨立冷靜思考的投資者來說,應該購買那些價值穩定平穩增長的藝術家的作品。
8.購買一位剛剛去世的藝術家的作品。
藝術市場的一個最大的神話之一就是,藝術家死后,他們的作品價格一定會立刻飆升。但是這是錯的,沃霍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他的市場一片混亂,家庭成員爭搶著去付地產稅,交易商和藏家都等著要來插一手。所以你最好等個一年兩年,塵埃落定之后再行動,即時這時價格高一點。
9.買大幅作品。
已故洛杉磯經銷商Paul Kanter曾告訴我說:“不要買一幅你不能帶走的畫。”他是對的。沒有什么比轉手一幅長或寬大于8英尺的畫更難的了。大型作品在交易市場上就像一群大白象。有一整面墻的空間來安置這些作品的潛在買家只是那么一小撮人,即時你有這么大一面墻,還不如買兩幅更小的畫來填補空間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