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煒
“不隨世俗任孤行,自喜年來筆墨真。寫到靈魂最深處,不知有我更無人。”這是當代草圣林散之先生論書絕句,表明他晚年的書法已經入道,他的精神世界與他的書法已經達到了超凡脫俗的神化境界。這種境界,一般人是難以達到的。我引用此詩,是想借用詩的頭兩句,來談談趙萬和的書法。
我認識趙萬和先生,雖有近二十年,但平素接觸并不多。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剛調到省文聯負責省書協駐會工作時,由陳大羽先生介紹才認識,知道他在南京建工學院、同濟大學學習時,就對書法有著濃厚興趣,在大學生中嶄露頭角,成為大學書法協會會長。他并不以此為滿足,而是更加刻苦鉆研,利用一切課余時間臨池不輟。原來他幼承家學,初臨顏柳、漸習歐褚,從小就打下了較扎實的傳統功底。后拜陳從周、陳大羽、周志高為師,遍臨二王、李、趙及漢隸和魏碑,筆墨技法大增。他除勤練碑帖外,還注意學習字外功,對哲學古典文學、詩詞歌賦,廣泛涉獵。特別是老莊經典,李杜詩篇更是日不離手,由于對字外功不斷地修煉,他的書藝也日漸有了新的活力與面貌。1988年加入省書協以后,有機會廣交書友,切磋筆墨技藝,研習名碑真跡,美術館、博物館,是他常去之地。到南京必到陳老家請教,來省書協也常與我研討行草技法,其虛誠之心,實可感人。他虛懷若谷,淡泊明志,心靜如水,無私欲雜念,正如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所云:“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于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所以他的書法能凝神為本,達到氣和,氣順、氣貫、氣通。讀他的書法如讀好的散文,起、承、轉、合,節奏分明,清新自然,一氣呵成。有時行筆如駿馬奔馳曠野,奔放而不浮躁;有時行筆如老牛耕深泥,凝重而不笨拙;能放能收,有快有慢,如打中國太極拳,舒展有致,內功在也。米芾《海岳名言》云:“只要骨格,肉須裹筋,筋須藏肉,帖乃秀潤。”讀他的書法,可以看出他對米芾的高論是有較深的體會。同時也說明他多年來對三位名師指導是刻記銘心的,字內功,字外功,沒有白費;他不負前輩之期望,勤學苦練,書藝日臻成熟。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從事建筑設計主業和書法“副業”的時候,能夠融會貫通,互補共榮,相得益彰。因為工作需要和鄉人推崇,早在上世紀80年代,高郵城鄉頻頻出現他寫的招牌。汪曾祺最后一次回郵時,曾對一批書畫界晚生評述趙萬和的書法。汪先生說,從不同年代的“萬和字”中,可以看到一種從稚嫩走向老練,從工整走向靈動的軌跡。在當前喧囂時代,心性卻趨于古典,在努力尋找自家筆墨和建筑藝術的契合點,這是“萬和字”生命力之所在。
他“不隨世俗任孤行”,獨自默默地苦練,樂于“淡泊”,不追名逐利,不趨時好,贏得了寶貴時間研習書藝。他能書各體,尤擅行草。其楷書溫雅勁健、工整秀逸;行草書更是激情跳蕩,矯健流動,宗法古人,時出新意;偶作篆隸亦古樸端莊、雄厚蒼渾,可謂功力彌深。書道漫漫,藝海無涯。由于他在書法藝術道路上有堅持不懈的精神,亦能廣開思路,博采眾長,繼承傳統與發展創新,一定能取得更為豐碩的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自喜年來筆墨真。”
作者簡介:中國著名書畫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書法家協會三屆理事
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
中國文化部文化院書法藝術委員會副主任
江蘇省文聯書畫研究中心副主任
二○○六年三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