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郵亦名秦郵,因秦王贏政時在此筑高臺、置郵亭,故而得名。此地名勝古跡甚多,其中以“文游臺”最為馳名。“文游臺”在今高郵城之東北隅,始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公元九七六年),原為東岳行宮,因蘇軾過高郵時與本地文人學士孫覺、秦觀、王鞏等會集于此,飲酒論文,故有此名。自宋以來,“文游臺”一直吸引四方游人前來訪古攬勝,宋代詩人曾幾在此寫下了:“憶昔坡仙此地游,一時人物盡風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筆銀鉤入唱酬”詩句。
“文游臺”是筑在東山(亦稱“秦山”――實際是一個土阜)頂端的一個高臺建筑,登高四望,東觀一片禾田碧波,西覽珠湖萬頃滄浪。正象秦少游所描繪的“吾鄉如覆盂,地踞揚楚脊;環以萬頃湖,天粘四無壁”的自然景象,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故“文游古跡”,為古“秦郵八景”之一。
文游臺之入口處有一座石牌樓,上題“古文游臺”四字,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王士禎的手跡。字體蒼渾古樸,氣勢磅礴。走過牌樓地勢逐漸升高,第一進是“盍簪堂”,四壁嵌有歷代碑刻,琳瑯滿目,諸刻之中尤以宋代為最多。如蘇東坡的行書《妙墨亭詩》和楷書《春帖子詞》,筆法嚴謹渾勁,頗得魯公遺風;黃山谷的行書《梨花詩》和《呈外舅孫莘老詩碑》,用筆道勁有力,體勢雄秀疏朗,米南宮的行草《露筋碑》,瀟逸舒暢,妙趣橫生;秦少游的草書《獲款帖》、《喜聞帖》,用筆豐腴宕跌,頓挫沉著,揮灑淋漓,氣韻連貫,渾為一體。還有趙孟俯的行書《張文潛送秦少章序》,珠圓玉潤,典雅秀麗,骨力內涵;明董其昌草書《秦淮海詞》亦尤精妙,雄渾峻逸,具大家風度。其他如王鞏、孫覺、清錢泳、張之萬等的書法亦不遜色,或古樸渾厚,或端莊大方,或秀麗可愛,各有千秋。這些碑刻的書法作品,均出于歷代大家之手,是中國文化遺產之瑰寶。現已由高郵市政協將這些碑刻收集編入《秦郵帖》。此外,還有《東坡畫像》和《蘇軾生日祝壽圖》。其刻畫的形象神態自然,栩栩如生,工藝頗精,亦屬珍品。文游臺雖歷遭破壞,但各朝均有修復,現存石刻是由清著名金石家錢泳(梅溪)所刻,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近年來,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陳大羽、啟功等及著名作家汪曾祺(高郵人)、園林專家陳從周等的詩文題字亦為之添色不少。各地游人慕名前來瞻仰的絡繹不絕。
文游臺兩側建有專為紀念秦觀與蘇軾、孫覺、王鞏的“古四賢祠”。這四位宋代先賢當年曾在臺上煮酒論文。祠后是秦觀“讀書臺”,西側為“映翠園”,“重光亭”等古典建筑。東側現為秦少游紀念館和汪曾祺文學館。人們登臨高臺,賞古人妙跡,覽秦郵勝景,自然心曠神怡,胸襟為之一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