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和
二〇〇八年三月
書法是以漢字為書寫對象,以毛筆為書寫工具,遵循書寫法則,用以表達書寫內容可以抒發情感的點線造型藝術。漢字肇于自然,書家借漢字的形式表現天地萬物之象、表現性格和情趣,我們說顏魯公的字就像顏魯公、蘇東坡的字就像蘇東坡,所以字也可以說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點橫撇捺等等筆劃原本是墨涂的痕跡,它們本不是高人雅士,原來沒有什么“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那人們評價柳字“勁拔”,趙字“秀媚”,這都是把墨涂的痕跡看著是有生氣性格的東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了字的本身上面去。所謂書法藝術的格調高低,就是看作品表現的風采、氣質和精神境界。
書法的精神――即內在的意和氣,亦即神,是無形之象,雖在外部有所流露,但更多的在于內部,就像大江奔流、浪花飛濺,其氣勢在無聲的江流之中,大風過境、沙石飛揚,只是風的力量,機聲轟隆,燈火通明,是電的作用,而其自身的形是看不見的。書法的意和氣是人的氣質、膽識、學養和內心審美世界的反映,氣隨意行,方可出神入化,氣不達意,縱使點畫龍飛鳳舞,也是徒擺一副花架子。那么如何從書法的形式表面把握其內在精神,筆者根據多年的創作經驗談談自己對書法藝術審美的理解體會:
1、變化與統一。變化與統一是藝術形象完整性的準則,自古寫字有順逆、向背、大小、輕重,有剛柔、燥濕、聚散、濃淡,還有方圓、奇正、巧拙、抑揚等等,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關系,使整幅作品變化統一、貫氣自然呢?矛盾千變萬化,要達到對立統一,變化多樣要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共同的特點,線條、布局、墨法要有共性,才能統一。風格的統一靠什么呢?高層次的,則是靠“氣質”,如明快流暢,還是嚴謹齊整等;低層次的,則是靠其形式的局部一致性的元素,也正是字的筆劃,如隸書、魏碑、王書、米書,他們的風格基礎,也正是在筆劃的風格元素中顯現出來,但我們還須透過這些筆劃,升華為“氣質”,才能顯現出書法的風格,不同的風格展現出不同的藝術形象。王羲之的《蘭亭序》是表現文人雅士的,也是作者自身性格的流露,筆致靈活生動,有一種風林秀出的意趣風格;懷素的《自敘貼》有一股虛幻莫測之氣,表現了典型的佛家思想。而趙孟俯、文征明則又像江南園林這一宗的娟秀風度。
2、節奏與韻律。所謂節奏就是有規律的變化,所謂韻律就是有規律的抑揚變化。節奏是韻律的特征,韻律是節奏的深化,節奏是局布,韻律是整體,書法與繪畫同需整體美,又因書法與音樂同需歷時的“節奏美”,它的變動就和音樂一樣不能隨便亂來,要具有動聽、動看的律動。這種律動的規律大致有:一是連續的韻律,要素之間保持恒的距離和平和的關系,如孫過庭書譜、文征明行書赤壁賦等。二是漸變的韻律,連續要素在某一方面,如大小、距離、濃淡、疏密逐漸變化。如吳琚的行書五段卷、林散之草書李白草書歌行等。三是起伏的韻律,由漸變的韻律按一定的規律“跳動”而來,如傅山大草、毛澤東手書長征詩等。四是交錯的韻律,組成要素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穿插,交錯而產生的一種韻律。如王鐸的草書詩翰、杜陵秋興等。書法的節奏和韻律就像現代舞蹈一樣,情調有悠揚的,有輕靈的,也有奔騰和豪放的,每一支舞蹈都有頭有尾,有它的連續性、節奏性和完整性,而且動態與每一剎那的造型又都是美妙的,它們都講究姿勢優美,啟承轉合,連續不斷,與書法同其意趣,要研究書法的動態美,沒有比揣摹音樂、舞蹈更好的了。
3、性格與聯想。作品的表現形式與作品內容、作者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作品的性格和風格,聯想是建立在性格特征中的重要環節。一是字形聯想,字形是字的結構形態,間架筆劃,草書的字形形態有聯想飛禽走獸、聯想人物動態,也有聯想自然景物的等等,如張旭草書有形容擔夫爭道、醉漢飲酒的,懷素草書有形容石壁掛藤,野馬狂奔的等等;二是內容聯想,品賞一幅書法作品,先是要讀懂它的字、詞含意,而產生聯想,如在品讀王羲之《蘭亭序》書法的同時,那種惠風和暢、曲水流觴、盡情歡娛的場景就展現在讀者眼前,令人清心移情和對人生贊嘆的感慨;三是對作者的聯想,就像我給你寫信,是手書,你看了之后感到似我而不似別人,而如果我用電腦打印一封信寄給你,你看了之后就不一定感到似我了,因這時候除文詞內容外,字形已失去了個性,所以說書能感到字形背后的人,他的舉止、性格、品操、修養等等。再如鄭板橋寫的“難得糊涂“四字,就字形而言,可謂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而在這種風度的深處,就聯想出他的人品和處世態度,這一切,都在他的書法外形中顯露出來了,最終也就體現了他的審美見解。
此外,還有均衡與穩定、對比與呼應都應在書法的審美過程中研究和把握。然而人們對書法審美的認識是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和審美標準。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態,今尚情(情趣),當今人豐富的感情,均在書法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和宣泄,時下書壇,多種流派紛呈,古今中外交融,這就要求我們在其形式把握、形象創造的方方面面研究其所蘊涵的作者的技能、工力、才識和修養等。那種任筆為體,聚墨成形的所謂現代書法追求開張的結構,飛躍的線條,奇險的字勢,貌視給人以強烈的刺激,仔細品味就覺得缺少了一點內在的東西,這種書法是沒有多少藝術價值的。書法要有生命力在于繼承和創新,繼承傳統的關鍵,在于如何找到傳統和現代發展之間的契合點,丟掉傳統的藝術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然而死守傳統,不發展也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所謂尋古人之矩易,入古人之神難,要取古人之神髓顯自我之個性,寫出自己的風格那就更難了。作為書法愛好者想走捷徑,趨名利、跟時風,而不沉下去學古人、融古人,在加強自身修養和創新上下功夫是沒有出路的,也不能成為真正的書家。
對書法藝術性的認識,書法審美的研究是一門科學,需要人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探索,對藝術品有無真正的藝術性,其審美的效果如何,必須以科學公正的態度去學習、去體會、去研究。不能憑若干表象的感受就大而化之,以一些不倫不類的詞匯強作解釋,一而概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