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大家好,我是中國美術家網站記者,今天來到歷史文化悠久的水鄉高郵,并且有幸采訪到了著名書法家趙萬和先生。
趙老師您好,高郵是個人杰地靈的地方,也是歷代名人輩出的地方,您取得這么高的藝術成就,這個城市對您有著怎樣的影響?
趙萬和:高郵具有7000年的歷史,是一座文化古城,文化底蘊比較豐厚,這里歷史遺存和名勝古跡眾多。有代表江淮史前文化的龍虬莊遺址、帝堯文化發祥地神居山、吳王夫差修筑的古邗溝、千年古剎唐鎮國寺塔、名人勝地文游臺、希世遺珍明盂城驛和明清風情的南門古街等。同時,高郵又是一個文人輩出的地方:宋代有一代詞宗秦少游,明代有散曲大家王盤,清代有訓古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民國有著名書畫家王蔭之、王陶民,當代有著名作家汪曾祺等,他們都是高郵人。高郵也是一個自然風光旖旎、很有靈氣的江淮福地。自古以來,一直吸引著四方游人來此訪古拜賢、攬勝觀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足跡,這些都對我們高郵人繼承、學習、弘揚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影響和潛在的推動作用,作為土生土長的高郵人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有這么多的先哲鄉賢,我們應該很好地向他們學習,以他們的形象和事跡勉勵自己不懈奮發進取,才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高郵人。
記者:趙老師您是小時候就開始學習書法的吧?
趙萬和:我是這樣愛好書法的,因我伯父解放前是私塾先生,寫得一手好字,我6歲時得到伯父的啟蒙,以水為墨,用方磚作紙練習大字,當時寫的是柳體楷書帖“老三篇”,寫的時間長了慢慢地看到了進步,有了成就感,就逐步產生了興趣,后來上小學時,正是文革期間,我就把抄寫大字報當做練字,當時在歷次學校寫字比賽中我都名列第一,因此名氣就慢慢傳開了,每逢過年時節10里方圓的鄉鄰慕名登門請寫春聯的多了,到了初中高中,因字寫得好名聲越傳越遠。
記者:趙老師您在南京主修的是建筑,后來到上海同濟大學進修的也是建筑,在大學期間您對書法的這份熱愛從來也沒有放松過,在南京建工學院是校報美術編輯,在同濟大學是書法協會會長,大學期間也獲得了不少獎項,您能不能跟我們談談?
趙萬和:大學期間,我對書法藝術有了更深的理解,努力追求書法的更高境界,因此,常把別人午休和休閑娛樂的時間用來練習書法,學校得知我在書法和美術方面有特長,就把我選拔為校報美編,這樣接觸書法美術方面的名人也就多了。79年我在南師大業余書法培訓班上,有幸得到了陳大羽、尉天池等書法界名家的指授,使書法技藝有了新的提升。85年在同濟大學校園文化日書法現場比賽中獲“一等獎”,引起了美學大家陳從周先生的關注,后來成為同濟大學書法協會會長。86年在全上海市大學生書法比賽中獲一等獎,這時結識了周志高先生。多年來,我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從未間斷過,今后向書法藝術的更高境界不斷探求將是我的終身課題。
記者:在您藝術道路上,是哪位書法家對您影響最大?
趙萬和:有陳大羽、尉天池等著名書法家,還有80年代江蘇省書協秘書長洪煒先生。但在我的書法藝術道路上,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陳從周和周志高兩位先生。陳從周是上海同濟大學教授、我國著名古典園林專家、詩詞書畫家,又是雜學家,由于他知識淵博、學養豐厚,對我起到了為師為范的作用,使我懂得了如何修煉字外功夫,豐富書法內涵的道理。周志高77年首創中國藝術類雜志《書法》,并任主編20多年,后來調至北京任《中國書法》雜志主編,現正牽頭籌建中國書法學院,他既是一位著名書法家,也是一位書法活動家,他牽頭舉辦的一系列全國性書法活動為當代書法活動的模式提供了參照,可以說他對我國書法事業的復興、書法事業的守護與開拓、對推動書法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沉浸在浩瀚無邊的書法海洋中一拼就是幾十年,是一位實干家,我非常欽佩。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擅長各種書體,尤其是行草。著名書法家洪煒評價您的楷書溫雅勁健、工整秀逸;行草書更是激情跳蕩、矯健流動。偶作篆隸亦古樸端莊、雄厚蒼渾,可謂功力彌深。對于這樣的評價,您能談談您對書法的一些見解嗎?您是如何理解書法這門藝術的?
趙萬和:書法是以漢字為書寫對象,以毛筆為書寫工具,遵循書寫法則,用以表達書寫內容,可以抒發情感的點線造型藝術。漢字肇于自然,書法家借漢字的形式表現天地萬物之象,表現性格和情趣,所以字可以說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起作移情作用的。我們評價書法藝術的格調高低,就是看作品表現的風彩、氣韻和精神境界。書法的精神――即內在的意和氣,亦即神,無是形之象,雖在外部有所流露,但更多的是在于內部,就像大江奔流,浪花飛濺,其氣勢在無聲的江流之中;大風過境,沙石飛揚,只是風的力量,而其自身的形是看不見的。書法的意和氣是人的氣質、膽識、學養和內心審美世界的反映,氣隨意行,方可出神入化,氣不達意,縱使點畫龍飛鳳舞也是徒擺一副花架子。因此一件作品從頭到尾必須氣順、氣貫、氣通、氣暢。那么如何從書法的形式表面認識和把握其內在精神,我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變化與統一,自古寫字有順逆、向背、大小,有剛柔、聚散、濃淡,還有方圓、奇正、巧拙等等,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關系,使整幅作品變化統一,貫氣自然呢,矛盾千變萬化,要達到對在統一,變化多樣要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共同的特點,線條、布局、墨法要有共性,才能統一,就像弟兄姊妹,外貌雖不完全一樣,但血型是一致的。風格的統一、高層次的,則是靠氣質,低層次的則是靠其形式的局布一致性的元素,也正是字的筆畫,作品的風格通過筆劃的風格元素顯現出來,不同的風格展現出不同的藝術形象。
二是節奏與韻律,所謂節奏就是有規律的變化,韻律則是有規律的抑揚變化,節奏是布局,韻律是整體,書法有同音樂一樣需歷時的“節奏美”,它的變動就和音樂一樣不能隨便亂來,要具有動聽動看的律動,這種律動規律大致有:連續的韻律、漸變的韻律、起伏的韻律、交錯的韻律等。書法的節奏和韻律又像現代舞蹈一樣,情調有悠揚的、有輕靈的,也有奔騰和豪放的,它們都講究形態優美、啟承轉合、連續不斷。
三是性格與聯想,作品的表現形式與作品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作品的性格和風格,聯想是建立在性格特征中的重要環節,首先是字形聯想,如草書的字形形態有聯想飛禽走獸、人物動態的,也有聯想自然景物的等等,有說張旭草書像擔夫爭道、醉漢飲酒,懷素草書象石壁掛藤、野馬狂奔的等等。其次是內容聯想,品賞一幅書法作品,先要讀懂它的字詞含義,而產生聯想,如在品讀王羲之《蘭亭序》書法的同時,那種惠風和暢、曲水流觴、盡情歡娛的場景就展現在讀者眼前,令人清心移情和對人生贊嘆的感慨。第三是對作者的聯想,我們在品讀作品的同時能感到字形背后的人,即作者的舉止、性格、情操、修養等,如鄭板橋寫的“難得糊涂”四字,就字形而言,可謂板橋作字如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而在這種風度的深處,就聯想出他的人品、審美思想和處世態度。
當然,對書法精神的把握和書法審美的研究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只有不斷提高理論水平、藝術修養和創作能力,才能逐步從其形式把握、形象創造的方方面面研究了解其所蘊涵的作者的技能、工力、才識和修養等。
記者:趙教師您剛才說書法的風格反映一個人的氣質、修養、審美思想等等等等,那您能不能跟我們說說您的書法個性特點是什么?
趙萬和:我的書法個性特點,主要離不開歷史上書法大家的影響,我楷書學的是歐陽詢、趙孟順及漢魏碑刻;行草學的是二王、王鐸和祝枝山。藝術風格反映一個創作者的個人修養,我自幼愛好書法,后來又從事建筑設計工作,算是興趣愛好與職業相關的了,從最初開始掌握一點一畫的基本功,到逐漸注重結構與造型、章法與氣勢,乃至到表達節奏、韻味和風格。我愛高郵湖的平和柔美,又愛北方大山的陽剛和雄強,我追求形態的美觀而又有健勁的精神,我的文化理念以及性格和審美觀都在書法的風格中有所反映。我的書法是努力融合北碑南帖的雄渾與靈動,堅持繼承與創新、廣涉博取,體現時代特色和個人風貌,希望達到大氣而又筆法精到的效果。
記者:我們了解到,您不僅是位書法家還是一位建筑設計師,在常人看來這本是一剛一柔兩種感覺,而在您身上卻把這兩種完美的柔合在一起,體現在了紙上,您是怎么做到的?
趙萬和:建筑也是一門藝術,叫建筑藝術,建筑學屬藝術范疇,考建筑學要加試美術,書法與繪畫同源,既然都是藝術,那它們的審美原則和標準是一樣的,建筑里面有對比、有變化、有節奏、有性格、有統一,這與書法是一樣的,園林也一樣,園林有水體、有假山、有綠化、有曲徑,古典園林追求瘦、漏、透的效果,既追求豐富的變化,又要達到對立統一。建筑立面的開窗有疏有密,有大片實體,也有成片玻璃,這就是虛實對比和節奏變化。整體的建筑形態表現建筑的性格和風格,一幢單體建筑就象寫一個字,一個小區就如一件整幅作品,因此光寫好一個字還不行,必須寫好每一個字,并達到整體統一,體現氣韻和風格。從藝術的角度建筑與書法是相通的,他們的區別就在于書法是純藝術的,具有欣賞價值,建筑不僅是藝術品而且是物質產品,具有使用價值,所以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搞建筑設計如同書法創作一樣,要認真、嚴謹,如對至尊。
記者:您知道,現在學習書法的人少了,但是近幾年好像大家對書畫開始關心了,您是怎么看待書法藝術的傳承和創新的。
趙萬和: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傳統文化的主流是文字,文字的主流是書法,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唯中國所獨有,是我國歷經多少輩人,幾千年創造并豐富起來的。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特征和審美標準。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明清尚意,今尚情(情趣),因此書法要有生命力在于繼承和創新,要繼承傳統首先要忠實地學習傳統,學習古人的碑帖和經典之作,書法的生命力在于如何找到傳統和現代發展之間的契合點,丟掉傳統的藝術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種任筆為體,聚墨成型的所謂現代書法是沒有生命力的。但是死守傳統、不發展也是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古人說筆墨當隨時代,要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不斷的探索創新、豐富,使我國的傳統書法藝術得到繼承并發揚光大。
記者:趙老師您給我們說一說您對年青書法愛好者有些什么寄語呢?
趙萬和:年青人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我想年青同志包括中小學生學習書法首先應從唐楷入手,走正統學書的路子,打牢基礎,循序漸進,切不可追名利,趨時好,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博涉諸家,修煉字外功夫,不斷發展豐富,入古出新,這樣才能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
記者: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書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在這里我們祝愿趙老師的書法藝術更上一層樓,感謝趙老師接受我們的訪談。今天的訪談到這里就結束了,再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