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的美麗不僅在于它的歷史悠遠、風光秀美,還在于它的文脈婉約靈動、迤邐宏偉。這里有代表江淮7000年史前文化的龍虬莊遺址、帝堯文化發祥地神居山、千年古剎唐鎮國寺塔、四賢聚會的宋文游臺、稀世遺珍明盂城驛。這里人杰地靈、文人輩出,宋代有一代詞宗秦少游,明代有散曲大家王磐,清代有訓古學家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當代有著名作家汪曾祺。自古以來,高郵一直吸引著眾多的文人雅士來此訪古拜賢、攬勝觀光,因而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足跡。作為藝術奇葩的書法藝術,也正以它的挹古揚今的瑰麗神奇、蕩漾在長湖碧水。
書法家趙萬和先生就出生并成長在這美麗的高郵湖畔。他有一位寫得一手好字、做過塾師的伯父,他6歲就受到了良好的啟蒙教育,以水為墨,在方磚上練字,開始走進了柳體楷書的書道世界。此后,他矢志不渝,樂此不疲,書法水平日漸提高。中學時歷次書法比賽都名列第一,當他離開家鄉出外求學的時候,他的寫字聲名早就走出小鎮,名播遠近了。
大學期間,趙萬和對書法藝術更是奮力追求,他把別人午休和休閑娛樂的時間都用來練習書法。由于他在書法方面的特長,他被選為校報美術編輯。這時他所接觸的藝術界名人也就多了起來。1979年,趙萬和在南師大業余書法培訓班上,有幸得到了陳大羽、尉天池等書法名家的指授,書法技藝有了新的提升。1985年,他在同濟大學校園文化日書法比賽中獲一等獎,引起了美學大家陳從周先生的關注,后來成為同濟大學書法協會會長,在大學生中嶄露頭角。1986年,他在全上海市大學生書法比賽中又獲了一等獎,這時結識了著名書法家周志高先生,并誠懇地拜先生為師。
1987年,趙萬和從上海同濟大學建筑專業畢業,回到家鄉工作,不久就擔任了市建筑設計院負責人。在他心目中,時時彰顯、放大著他的偶像陳從周教授的示范引領作用。陳教授為郵市建筑設計院題名時,對趙萬和的“工書法解園林”的叮囑和期望,更是激勵他孜孜以求,努力詩化并美化著工作和生活。
趙萬和熱愛建筑,醉心書法。他將建筑和書法結合起來,使愛好與職業互融、互生、互進、互化。他認為建筑與書法同是藝術,建筑里面有對比、有變化、有統一、有節奏、有性格,這與書法是一樣的。一幢單體建筑就像寫一個字,一個小區就如一件整幅作品,因此光寫好一個字還不行,必須寫好每一個字,并達到整體統一,體現氣韻和風格。從藝術的角度看,建筑與書法是相通的,所以說這兩方面的歷練,能夠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在陳從周、陳大羽、周志高等一批名師的教誨、點撥下,趙萬和書藝大進,日臻成熟,逐漸形成了以楷、行、草見長的書家風貌。他幾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學習,臨池不輟,注重字外功力修煉。他說在他的書法藝術道路上,對他影響最大的是陳從周和周志高兩位先生。在兩位大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下,他懂得了如何修煉字外功夫,豐富書法內涵的道理;懂得了治學嚴謹、為人謙和、待人誠摯、從藝做人、互通互融的重要性。
多年來,趙萬和刻苦勤奮,精研結構和筆法,絕妙地以宋“意”和晉“韻”琢磨他的“萬和字”,注重了那種天機、靈動與真趣。他遍學“二王”、“李”、“趙”以及漢魏碑刻,廣交書友,切磋技藝,同時致力于字外功的修煉,對古典語言學、文字學、詩詞歌賦等無不涉獵。他尤其熱衷于學習古典詩詞,從中廣泛汲取養料,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其字增強了得以長進的外化力,也彰顯了他從藝顯能的內化力。形成了一種與眾不同、別具匠心的書法語言和對書法藝術的獨到見解。
趙萬和認為評價書法藝術的格調高低,就是看作品表現的風采、氣韻和精神境界。書法的精神,即內在的意和氣,亦就是神。書法的意和氣是人的氣質、膽識、學養和內心審美世界的綜合反映。對如何從書法的形式表面認識和把握其內在精神,他認為:
一是變化與統一。自古寫字有順逆、向背、大小,有剛柔、聚散、濃淡,還有方圓、奇正、巧拙等等。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關系,使整幅作品變化統一、貫氣自然呢?矛盾千變萬化,要達到對立統一,變化多樣要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共同的特點,線條、布局、墨法要有共性,才能統一。
二是節奏與韻律。節奏是布局,韻律是整體,書法有同音樂一樣的“節奏美”,即要具有動聽動看的律動。書法的節奏和韻律又像現代舞蹈一樣,都講究形態優美、起承轉合、連續不斷。
三是性格與聯想。作品的表現形式與作品的內容、作者的情感聯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作品的性格和風格。首先是字形聯想,如草書的字形形態有聯想飛禽走獸、人物動態的,也有聯想自然景物的等等。其次是內容聯想,品賞一幅書法作品,先要讀懂它的字詞含義,而產生聯想,如在品讀王羲之《蘭亭序》書法的同時,那種惠風和暢、曲水流觴、盡情歡娛的場景就展現在讀者眼前,令人清心移情和對人生的感慨。第三是對作者的聯想,即作者的舉止、性格、情操、修養等,如鄭板橋寫的“難得糊涂”四字,就聯想出他的人品、審美思想和處世態度。
藝術風格反映一個創作者的個人修養、氣質和審美思想。趙萬和熱愛高郵湖的平和柔美,又向往北方山林的陽剛和雄偉,他追求形態的美觀而又有健勁的精神,他的文化理念、性格和審美觀都在書法的風格中有所反映。趙萬和的書法努力融合北碑南帖的雄渾與靈動,堅持繼承與創新、廣涉博取,體現著時代特色和個人風貌,達到端穆大氣而又筆法精到的效果。
追求書法的文氣和筆墨精到的趙萬和正在努力實現“萬和字”的新跨越。中國書法泰斗歐陽中石先生評薦:“趙萬和是位才氣與激情,實力與學識并舉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根植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領悟,墨妙字精章法流暢,氣息雅靜灑脫豪放,有游龍驚鴻之態,騰蛟起鳳之氣勢,尤其注重筆墨功力與文字緯度的統一結合”。著名書法家周志高評價:“趙萬和的書法宗法古人,取法乎上,不跟時風,不趨時好,堅持走自己的路,而且相當踏實、穩健,并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貌”。中國書協理事、《書法導報》總編王榮生說:“趙萬和的楷書承唐人乃至魏晉之風,追求平正博大的風格,他能融各家,內蘊匠心,其效果看似平常最奇崛”。王榮生還肯定趙萬和的行草書是長槍大戟,搖曳生姿,氣息流暢,自然大氣。著名書畫家洪煒則認為:“趙萬和的書法能凝神為本,達到氣和、氣順、氣貫、氣通。讀他的書法如讀好的散文,起、承、轉、合,節奏分明,清新自然,一氣呵成。有時行筆如駿馬奔馳曠野,奔放而不浮躁;有時行筆如老牛耕深泥,凝重而不笨拙;能放能收,有快有慢,如打中國太極拳,舒展有致,內功在也”。中國書協理事蔡樹農夸獎趙萬和其人其書法:“如茶煙松色,宜晨觀,宜午對,亦宜晚啜”。大師們的關愛與厚望,流露在真切、生動的評價之中。
名家點評,眾人評說,是對趙萬和的激勵、鼓舞和期望。當他躋身當代書法名家行列、書法作品及論文頻頻問世、書法作品漂洋過海的時候,當他的書法作品在十竹齋、佳士德拍賣會上一次又一次成功拍出的時候,當由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先生題簽的《趙萬和書古詩百首》即將付梓問世的時候,“萬和字”早已不脛而走,應運而生,影響越來越大。然而趙萬和先生冷靜對待,克己正人,深深感到追求書法藝術之路還很漫長。在“萬和字”的字里行間,涌動著趙萬和孜孜以求的“心語”和不斷進取的精神,體現著和善生“才”的品格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他將不斷完善與超越自己,迎接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