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映象——張羽
心靈映象——張羽
心靈映象——張羽
文/ 何桂彥
張羽從20世紀80年代末便追求以個性化的符號和強烈的情感表現來創建具有東方意象特點的水墨繪畫。早期的方法是:借鑒西方表現主義和中國民間藝術的圖式來改造傳統水墨畫,如1986年畫的《扇面系列》;也曾借用米羅超現實的圖式技巧的抽象的點、線的結合來突出畫面的表現性,如1993年畫的《隨想集》系列作品。直到1994年《墨象筆記》的出現,張羽的圖式和風格便逐漸趨于穩定,畫面中的藝術符號也不再是和現實世界有關的人與蝌蚪,而是一些“殘圓”與“破方”。
此后,張羽便將意象表現的精神之境作為他作品最重要風格特征;同時,在整個20世紀90年代,他也是把這種感覺保持得最完整、最徹底的藝術家。
他筆下的“殘圓”、“破方”不僅僅是一種“心靈映象”的符號,更值得贊許的是,他能將它們與具體的筆墨較好地糅合在一起,結果使他的作品在整體上具有內省、內斂和崇高、靜穆的特點。同時,這也是一種現代的、本土的、個性化的言說方式。作為喧囂的特質世界的心靈象征,他的《靈光》系列總與當代現實之間有著某種間接的文化對應關系。誠如批評家查常平先生所言:“張羽的《靈光》系列,關涉到人的個體生命意識里最深層的宗教情愫。他創造的‘殘圓’、‘破方’的原初圖式,不過是其作為個體生命從虛無的地平線上生起得救之途留下的蹤跡。蹤跡上書寫著如下的呼求:正因為有殘破,人生才渴求完全;正因為黑暗的肆虐,人類才憧憬恩光的普照。”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