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設計師楊勇輝在創庫99#的辦公室中整理著一摞又一摞準備搬走的書籍。在得知這幢小樓即將拆除的消息后,樓里的14名藝術家正在為留住小樓而奔走。而多方人士已經向創庫片區的藝術家們發出了搬遷的邀請。創庫的創辦者之一唐志岡表示,即便有更多的文藝社區,現在的創庫也要保留下來,“我會一直堅守在創庫。”
“名分”之爭
創庫99#算不算創庫?
第一種觀點認為,以昆明機模廠為具體的地界,周邊建筑只是“與創庫有關建筑”;另一種看法是,創庫是一種概念和品牌,代表的是一個藝術片區,而不是單純的某一部分。
在棄置廠房改建的藝術主題社區“創庫”數千平方米的空間內,集合了藝術家、廣告人、策展人、商人、工人、藝術愛好者等眾多人群。除了30多位藝術家的工作室外,還匯集了畫廊、酒吧、茶室、餐廳、書店、羽毛球運動館、藝術傳播公司等。然而這個積聚了濃厚文化藝術氛圍的社區,卻在其創立的第九個年頭遭遇解體危境。被視為“同源體”的創庫99#將要被拆除。而這次變故所引發的巨大爭論,除了創庫99#是否予以保留外,還有創庫99#是不是等同于創庫的問題。
在采訪中,記者明顯感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創庫應該是以其發源地昆明機模廠為具體的地界作為界定,而周邊建筑只能定義為“與創庫有關建筑”;而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創庫應該是一種概念和品牌,創庫代表的是一個藝術片區,而不是單純的某一部分。
作為創庫創始人之一的唐志岡站到了第一種觀點的陣營中。他介紹,2000年9月,他與葉永青、劉建華和策展人林曉東探討藝術倉庫的話題時,想到了昆明存在符合條件的地方。于是在其回昆后便著手尋找,并最后選定了地處昆明市區西壩路101號的機模廠。通過與廠方的多次談判,藝術家們最終說服了廠方將這些車間和房屋租給藝術家做工作室、設計室以及經營畫廊、酒吧、餐廳等。2001年初,唐志岡首先進駐,接著,劉建華、李季、蘇新宏、潘德海、孫國娟、曾曉峰等藝術家和設計師先后進駐這里開辟工作室。
隨著創庫區積聚的越來越多的人氣,陸續跟隨而來的藝術家們已經無法在機模廠有限的空間內落腳。于是,外擴成了他們的選擇。昆明市美協秘書長陳申就是其中的一位,而目前面臨拆遷的創庫99#,正是由他出面向彌勒寺新村股份合作社租下的房子。在他看來,創庫這個牌子所擁有的藝術“氣場”,是創庫99#里工作的藝術家們和機模廠內的藝術家們共同打造的,從源頭上沒有你我之分。同樣,作為創庫99#的每一分子,都懷有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從這里走出去的曾曉峰等20余位藝術家本身就是創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這棟臨街的創庫99#,就如同指路標一樣將慕名而來的客人引入創庫社區。
然而,這樣的想法被機模廠廠長吳昆明總結為三個字:傍名牌。他認為,創庫99#一來和他們的企業沒關系,二來和創庫的藝術家沒關系:“說自己是創庫,無非就是冒別人的名,作為保留這棟房子的理由。”
房地產商向藝術家拋橄欖枝
“從爭取創庫99#的藝術家開始,逐步把創庫社區的藝術家們都爭取過來。”房產商認為,藝術家的進駐將會給社區帶來難以估量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拆除創庫99#可能只是一個開頭,按照我們的經驗,隨著城市改造的推進,機模廠里面的片區將會一點一點消失。”在媒體上見到相關的報道后,昆明某知名地產開發商劉先生來到了創庫99#,他此行的目的是爭取更多藝術家移師,入駐自己公司的樓盤。在他之前,五華區政府已經向藝術家們發出了移師的邀請。而昆明的一個茶城,也向創庫的藝術家們拋出了橄欖枝。藝術家們入駐后給社區帶來的巨大影響,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我們的這個樓盤從開始設計時,就準備了數萬平方米的場地給藝術家。我們這次的設想是從爭取創庫99#的藝術家開始,逐步把創庫社區的藝術家們都爭取過來。至于租金、合作模式等內容,不排除任何形式的合作。大家可以慢慢談。”在藝術家正在為保留創庫99#奔走的同時,敏銳的商家已經嗅到了藝術家入駐將會給自己企業帶來的巨大商業利益。在考察過北京、上海等地對于文化產業園區的模式后,這家昆明地產公司愿意借鑒省外任何一種成熟的模式與藝術家們合作。
“這種效果,是很難量化的。將會給社區帶來難以估量的社會效益。政府做這樣的文化產業片區應該做足公益性,企業來做的話更要有充分的資金準備,因為在社區起步的3到5年內,資金收入和投入是不會平衡的。”劉先生表示,即便這次和藝術家的合作不成功,也希望政府部門做好未來的文化產業園區規劃,再做搬遷準備。否則等拆除了再聚集人氣,就很困難了。
■創庫的宿命
唐志岡:我會堅守創庫
“租金不停上漲留不住藝術家,是國內外共同的最大問題。而不是創庫拆不拆的問題。”在創庫的創辦者唐志岡心中,創庫走下坡路的狀態已是不爭的事實。“但起碼它還是云南現當代藝術的話語中心,不管出現再多的藝術社區,它還是代表了云南現當代文化發展的趨勢。”他相信創庫始終是要拆的,最重要的是,在發展過程中政府應該有足夠的智慧,能夠照顧到開發商、藝術家等各方面的利益,把創庫保留下來,像對待昆明歷史遺跡一樣對待創庫。
2002年到2004年,創庫迎來了最為繁榮的時期,此后的時間內,創庫內的藝術家開始出走,去北京的最多。2007年以后,創庫的發展進入了嚴重停滯的時期。“這種停滯是因為創庫沒有向外拓展的空間,沒有辦法讓更多的人進來。”
吳昆明介紹,他們在此前專門就機模廠是否會被拆遷到規劃部門作了詳細了解。在規劃圖上,機模廠以及緊鄰的云南白藥廠被明確劃定在了改造范圍內。“未來肯定是商業用地。”
創庫怎樣向外拓展?唐志岡對此很樂觀。“未來創庫不開發是不可能的,但在現代的經濟、社會條件下,政府應該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來協調發展和保護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我很樂觀。”而如果要把如今的白藥廠這個片區納入創庫范疇,需要開發商充分發揮“創庫”這個品牌價值的意識。“這個價值是可以利用的,在開發的時候可以考慮到這一點,在開發中延伸拓展創庫這個概念,將會帶來巨大經濟利益。”而開發商在開發的時候把創庫最具歷史價值的部分保留下來。“如果有商業力量推動,昆明將會出現更多類似創庫的文化社區。那樣的地方我們也會去積極面對。很多人都找過我,但我不會過去。但即便有更多的文藝社區,現在的創庫也要保留。我會一直堅守在創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