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來流傳于長江三角洲一帶的評彈藝術,以吳儂軟語和扣人心弦的說唱表演傳承延續至今,流派紛呈。2006年,評彈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6月末的一個午后,記者來到位于上海市中心的玉蘭書場。但見,門口的演出廣告牌還擺放著,但書場內的桌椅凳,卻換成了花花綠綠的瓷器。一位書場留守人員說,臨街商鋪裝修,瓷器便搬到這里,書場不演出了。記者問,什么時候恢復演出。對方答曰:不知道。
10年前,上海還有100多家書場,現在只剩下60多家,而且大多數在郊區,市中心很難覓到蹤影。玉蘭書場是為數不多的辦得較好的市中心書場。可現在,它也作了他用。進書場聽戲,已成了一些“粉絲”的奢望。
即便進了書場,能聽到好戲嗎?不少人與那位白領有共同感受:聽不到真正的評彈。評彈講究的是說、噱、彈、唱、演全套功夫。而長篇評彈,尤其是傳統優秀長篇評彈,是培養演員全套功夫的基礎。一個優秀的評彈演員,一生一世能說好一二部長篇就非常不錯了。能說《長生殿》的,不一定說得好《岳傳》;說得好《岳傳》的,不一定說得好《長生殿》。一回又一回,一章又一章,從立春說到清明,從清明說到中秋,長篇評彈的故事、情節、語言等等,吊起聽眾的胃口,欲罷不能。于是乎,津津有味,一回又一回聽下去。評彈的語言,運用各種修辭方法,簡潔、漂亮、形象、生動。郭沫若、陳寅恪等國學大師,生前都十分偏好彈詞,并且對其有獨到研究。
而如今,書場基本上不說長篇,說得好長篇的演員微乎其微。評彈演員很辛苦,常常要背著三弦,抱著琵琶,別離家人“跑碼頭”,而且掙錢不多。時至今天,一場評彈演出的票價,在很多地方只有1元錢一張。就是在上海,在市中心的書場里演出,最高也就5元一張。評彈演員的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若是在城里參加一些活動,或是飯店餐館演出,只需唱唱開篇,不僅輕松,錢又賺得多。因此,誰去說長篇呀。評彈這門藝術,是一門“活的藝術”,“活在”演員的表演中。一名青年演員,如果沒有前輩藝術家的“傳幫帶”,僅靠劇本,是難以演好一出戲,尤其是長篇的。如今,前輩藝人大多離我們遠去,曾經得到前輩藝人親傳的演員寥若晨星。一些藝校、培訓班,沒有什么師資力量,高年級學生帶教低年級學生。缺少了前輩藝術的“傳授”,誰會說、又有誰說得好長篇呢?
吳宗錫認為,評彈這類扎根民間的藝術,沒有前輩藝術家的傳授,很難說有真正的傳承。評彈藝術的精華正在流失。
今年6月,在吳宗錫等老一輩評彈藝人的發起下,兩場名為“薪火相傳”的經典評彈傳承展演在上海天蟾逸夫舞臺舉行。一些曾得到評彈前輩大師真傳親授的“中生代”、如今也到了花甲之年的藝術家們,聯袂登臺,演出《大紅袍》、《岳傳》、《雙按院》、《英烈》、《雙金錠》等長篇評彈中的經典回目。
“面對臺下那么多觀眾期待的眼神,感覺評彈藝術傳承重任在肩。”年過花甲的評彈藝人朱慶濤專程從美國趕來參加演出。他認為,傳承本身也是一門管理的藝術,若恰當引導,評彈的未來還有相當的潛力可挖。
也有人說,杯水車薪,無濟于事。但是,這樣的演出還是給很多熱愛評彈的觀眾帶來喜悅和希望——那兩天,劇場內外,人頭攢動。
評彈藝術,路在何方?在憂心的同時,不妨從一點一滴做起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