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之路始于深圳
漫畫版“四大名著”由天津神界出品,自2002年開始立項,到今年正式在國內出版發行,歷時7年。從當年默默無名的普通漫畫工作者,到現在被譽為“內地武俠漫畫第一人”,梁小龍聲名鵲起。但在梁小龍看來,非科班出身的他只是恰好選對了路子,“運氣好罷了”。
梁小龍將他的漫畫之路分為兩個階段,以1998年為界,深圳則是“分水嶺”。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梁小龍,大學所學專業為建筑,但對漫畫極為著迷。他自稱為“業余發燒友”,也曾有作品陸續在《上海卡通王》、《卡通先鋒》等雜志上刊登。1998年,他來到深圳一家漫畫公司,開始了“職業漫畫之路”。雖然在深圳的日子并不長,但梁小龍認為在深圳所學對他以后的創作之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整個思維方式和視野都不一樣了。”憶起在深圳的日子,梁小龍顯得有些激動。“不僅僅是繪畫技巧,最重要的是了解了香港還有國外漫畫創作的基本模式。”梁小龍說,當年,公司老板從香港買回來各種原畫書,令他大開眼界,受益匪淺。“以前我一直以為漫畫作品都是由一個人完成的,那時我才知道,國際上很多漫畫工作室都采取‘流水線’式創作流程。”
漫畫創作“流水線”
離開深圳后,梁小龍加盟了天津神界漫畫工作室。2002年,神界欲打造漫畫版“四大名著”,每一部20冊,共80冊。為了完成這個龐大的工程,神界編創陳維東決定采取“流水線”作業的方式。所謂“流水線”作業就是打破以往漫畫創作由一人完成的模式,將創作分為策劃、編劇、人物場景設定、分鏡、后期制作等步驟。人員各司其職,極大地提高了創作速度。“這一點和動畫很相似,最大的好處就是批量化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漫畫產業化。“梁小龍說,就像深圳一樣,其對于中國動畫最大的貢獻就是令“動畫生產流程化和產業化”。
“這種創作方式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大部分漫畫家尤其是老一輩漫畫家認為這種方式商業化色彩太濃,創作人員多、雜,無法在質量和風格上得到統一。”梁小龍說,《三國演義》在國內出版后,網上也是褒貶不一,對于“作品不夠精良”的批評之聲,他的回答是“愛之深、責之切”。“如果作品完全由我個人完成,肯定會更精彩,但其結果是,國內外讀者10年后都無法看到中國出的漫畫版‘四大名著’。這是理念之爭,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市場來檢驗。”
叩開國外市場
盡管《三國演義》在創作中吸收了現代電影鏡頭語言風格,采用的是新漫畫表達形式,但翻開書本,撲面而來依然是濃郁的中國風格。其繪畫線條借鑒了中國畫中白描手法和連環畫的線條,著色上則運用了大量的中國傳統工筆重彩。這些彰顯中國畫風的造型元素令讀者恍若回到了“連環畫”時代。
“中國的漫畫創作實際上受連環畫的影響很大,因此,我們在創作中一直秉著‘向連環畫致敬’的心態。”梁小龍告訴記者,為了使《三國演義》呈現出與日本、歐美漫畫迥然不同的風格,公司購入了上千冊關于《三國演義》的研究書籍、各個版本的連環畫和插畫資料。在研究的基礎上還開展了人物性格分析和故事研究的實地采風工作,經過一年全方位的準備工作后才最終確立整體的繪畫風格。
正是漫畫所呈現出的“中國風格”,令《三國演義》在海外市場大受歡迎。去年,《三國演義》在韓國上市。新書發布會上,梁小龍簽售了200多本,來購買的大多是20歲以上的年輕人。“他們告訴我,‘三國’在韓國有很多版本,但‘中國風’的很少,他們希望看到‘正宗’的中國版。”而在法國的簽售更有意思,來買書的大多30歲以上,因為傳統的中國連環畫在歐洲曾非常受歡迎,帶有濃厚連環畫風格的漫畫能勾起他們對連環畫的記憶。
如今,在國外走俏的漫畫版《三國演義》終于“歸國”,首印的十萬冊圖書也已接近售罄。對此,梁小龍感慨萬千:“雖然日本、歐美漫畫充斥著國內市場,但我相信,不管如何變化,‘中國風’始終是主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