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藝術•大家》:中國當代藝術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吸引了來自不同國家的畫廊和文化機構的收藏興趣,您的畫廊也已經正式進入了中國,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國乃至亞洲藝術的狀況?
Arthur Solway:中國藝術市場確實吸引了全球畫廊和收藏家的注意力。它是一個新的市場。之前并沒有太多中國當代藝術在西方(歐美)展出過。這只是發生在過去的20年里的事,不論是對西方或者中國的收藏家、西方的美術館,或者國際拍賣行,都是全新的信息,這個新生市場非常令人激動。但這已是昨天的故事了。現在應該用“藝術家”這個詞來替代“市場”二字。沒有藝術家就沒有市場。不論我們講的是中國還是世界別的地方,市場總是由一些外在因素創造的,每個元素(藝術家、收藏家、美術館、拍賣行,以及本地或者國際傳媒)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濟環境在過去一年里有了極大的變化,藝術市場也是一樣。然而,作為全球經濟下跌或減速的一個結果,人們開始重新審視藝術本身而非藝術市場。中國藝術市場,本質上說,已經變得穩固或者說更加現實,這是對于有價值的作品而非虛假或臆想價值的作品而言的。
《東方藝術•大家》:James Cohan Gallery目前的主要展覽既有來自中國的藝術家,也包括在紐約簽約的藝術家作品,培養本地藏家對國際藝術的認知,進而產生收藏是畫廊的近期目標嗎?
Arthur Solway: James Cohan畫廊在上海開設了分館,以推廣、展示國際藝術,并著重于我們畫廊的藝術家。當然,我們的期望發展更多的本土收藏家,以期帶動對西方當代藝術和藝術家更廣泛的理解。我們工作的主要部分是教育,與大眾分享我們對藝術的熱忱,而非談生意。
《東方藝術•大家》:中國的消費者目前還不十分具備欣賞和收藏當代藝術的能力,但作為畫廊,畢竟不是非營利機構,還是要有銷售額和盈利點,但針對目前中國市場的發展程度,您似乎做好了前期鋪墊的準備,是什么讓你如此堅定?
Arthur Solway:全世界的收藏家們都有一定的共性。雖說收藏西方當代藝術只是剛開始,但早就有一批收藏家們分布于上海、北京。他們有國際視野和影響力,他們四處游歷觀看展覽,參加博覽會,拜訪畫廊,會見藝術家,參觀工作室,跟蹤拍賣動向。他們嚴肅投入地參與藝術世界,是這個行業結構里重要的一部分。這里,事情剛起步可能是緩慢的,就像在中國不少事情一樣;但當事情進入正軌后,大眾就會更迫切地想了解,并想以一定方式參與其中。
《東方藝術•大家》:目前所面臨的困難是什么?
Arthur Solway:困難?這取決于你問的是哪個時間。我一直考慮的是一個宏觀的局勢,如何以最佳的效果在這個新觀眾、新環境里籌備有美術館質量、優秀、獨特的展覽。
《東方藝術•大家》:在一種藝術品不被藏家熟知的情況下,比如中國人眼中的西方當代藝術,畫廊如何引導和培養藏家?
Arthur Solway:當我們展覽在本地相對不為人熟知的或者年輕的藝術家時,如荷蘭藝術家Folkert de Jong,我們覺得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件事,也非常讓人激動。上海的觀眾對新的想法非常感興趣,想看到年輕、新晉藝術家的新作。培養藏家們對未知藝術家(不論本土或西方的)也是一樣。都是需要投入時間的。過程很慢。一次一個藏家吧。
《東方藝術•大家》:在上海開設畫廊后,來自亞洲地區的藏家是否有增加?怎樣做更有利于亞洲或者中國藏家的教育和互動?您怎樣看待這些作品(海外作品)在中國的接受周期?
Arthur Solway:上海畫廊成立以后,我們確實有了更多的亞洲新藏家。但我不能預測未來。我第一次來上海的時候是5、6年以前,我以為西方當代藝術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在這里找到自己的空間,被更多觀眾所喜愛。但是,形勢比我預想的變化得要快。實際上,這兩年里的變化是有目共睹的。
《東方藝術•大家》:來自亞洲的藏家在收藏喜好方面,品味是否也各不相同?能否舉例說明?
Arthur Solway:收藏家們都有自己的趣味和偏好。這些趣味和偏好也隨著他們成長和知識的積累而發生變化。我很享受和別人長期的合作。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看到收藏家們對藝術家的觀點作出熱切的回應。英國藝術家Richard Long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里有種對東方思想里對空間與物質的姻親關系。他今年夏天會在倫敦泰特美術館有一個大型個展,我希望我們明年能在上海展覽他的作品。
《東方藝術•大家》:一直與您合作的藏家,是以怎樣的方式關注這種國際間的藝術交流的?
Arthur Solway:如果說歐美藏家的話,他們想來中國,體驗這里了不起的事與物。而中國或者亞洲的客戶,他們自己就參與其中,因為他們對學習和知識有深厚的興趣,他們認識到不僅他們的參與是可能的,而且中國和中國人民也尊重別的國家,在全球文化發展諸多領域都遙遙領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