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藝術•大家》:北京現代畫廊創立之初的宗旨是“把中國現在藝術留在中國”、“把中國現在藝術留給世界”,你怎么看待現在各個國家地區的藝術特色?
黃燎原:各個國家當代藝術的發展趨勢,基本上這幾十年的主流是都在往材料上走,運用新的材料來創作藝術。由于每個民族、每個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使得區分出每個地區藝術的特點。
《東方藝術•大家》:北京現在畫廊參加過很多博覽會,比如說巴塞爾,馬上去香港,在不同國家的展示有沒有側重?
黃燎原: 我們最早參加的博覽會是意大利的波羅尼亞藝術博覽會、佛羅倫薩當代藝術博覽會等等,我們早些時候參加博覽會,基本上以架上繪畫展示為主;后來,越來越注重材料方面的介紹,但我們沒有忽略架上,因為從畫廊的經營來說,架上還比較傳統、容易買賣。
每一個博覽會是否有不同的針對性,對我們來說沒有專門的區分。這次藝術北京,我們第一次有一個戰略——因為經濟不好,帶比較便宜東西。5月在香港博覽會,我們只要了一個年輕的展位,兩位做材料的年輕藝術家,對香港人應該是完全陌生的,就是去亮亮相。
《東方藝術•大家》:在不同地區展覽,當地的人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不同,對于同一作品的解讀和理解也會不同,那么畫廊會采取什么策略?
黃燎原:這個事情有時候說不清楚,有時候藏家因為熟悉才買,有的時候因為他不了解、好奇也會買。
《東方藝術•大家》:迪拜博覽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形成了國際化的,并且極具特色的市場,中亞、南亞等阿拉伯世界的作品在迪拜得到了很好的銷售,同時其他地區的作品也有所受益。迪拜的模式是否值得以中國、香港為中心的東亞地區借鑒呢?
黃燎原:現在中國收藏家買國外作品的氣候還沒形成,國外的畫廊想到中國來找銷售渠道,目前還比較困難。從我們畫廊來說,我們會帶一些人,慢慢地去放眼世界,現在我看到買國外藝術品這些藏家好像大部分都跟我們有一些聯系。
藏家開始注意亞洲,因為比較容易懂;和日本經濟比較強勢有關,也和它的文化、戰略推廣有關,韓國是國家推廣文化;韓國和日本的流行文化對中國的年輕一代影響比較深,有的藏家從他們的孩子身上看到了影響。
《東方藝術•大家》:西亞、或者東南亞的藝術品,在語言和文化理解上的障礙恐怕是海外藝術推廣的制約,你怎么看?
黃燎原:像印度這樣的佛教國家或者東南亞的東西,我都很難進入,雖然我還會說點印尼話,從小吃印尼食品。西方的東西反而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我們小的時候就看西方美術展,中國的繪畫也受西方影響比較大。
困難是存在的?,F在買東南亞作品的華人,除了東南亞本地的,就是臺灣。也許臺灣的教育很早就涉及到亞洲的其他地區,他們比較容易進去,或者因為商機而進去。但是大陸的收藏家沒有廣泛購買亞洲藝術品。
《東方藝術•大家》:是否說明一個自覺的收藏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鏈條上還有很大斷裂?
黃燎原:因為有一些人還沒有進入到真正的收藏系統,還沒有習慣逛畫廊、在畫廊買東西,而是在拍賣行買成名藝術家的作品,這還是時間的問題。我覺得中國畫廊的歷史太短了。
所以如果博覽會能夠做得好,大家可以通過這種文化活動和畫廊交朋友,也可以認定哪些畫廊的哪些藝術家比較好。畫廊作為一級市場,價格比較合理,可以去拍賣行買一些在畫廊根本買不到的東西,尤其是藝術家早期的作品。
《東方藝術•大家》:您認為整個亞洲藝術的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中國的藏家開始對東南亞、印度和歐美的作品發生興趣,購買力是怎樣的?
黃燎原: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和他的經濟基礎很有關系,經濟強國會主動推廣它的文化,最容易灌輸給別人的東西其實就是文化。我覺得現在整個亞洲經濟在全球經濟中還算是比較堅挺的一個板塊,那么亞洲藝術可能會借經濟的發展,成為比較受矚目的點。但是這個亮點恐怕主要還是靠亞洲人來支撐,因為目前藝術品市場的游戲規則是由西方人制定的,能夠進入這樣一個系統是困難的。中國當代藝術已經發展到現在,各大展覽、博覽會好像沒有中國藝術家參加就不成席了。但是,在歐洲、美國很多重要的美術館、博物館,很難看到有中國藝術家參加的展覽。我們還是處于邊緣狀態。
至于中國藏家的購買力,我想最終會出現一個局面,就是中國收藏家去買全世界的藝術,甚至把全世界的大師都買到中國來。很有可能大師作品的價格,是被中國人再一次抬高,但這種可能性需要時間。
《東方藝術•大家》:很多展覽沒有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是不是與中國作品還沒有進入西方博物館的收藏系統有關?
黃燎原:完全沒有進入。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被收藏只是個別收藏,甚至有的美術館說近五年內不收藏中國的藝術品。他們以中國現在的藝術生態比較混亂為理由,實行自己的文化保護。這和貿易上的保護主義相似。
但是,中國沒有想到對其他國家制造壁壘。在國際上,中國人一向是有海納百川的寬闊胸懷的,中國人了解外國的一定比國外了解中國的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