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俄羅斯圣彼得堡市有百分之六十的市民熟識五線譜,正是有這樣的藝術底蘊,圣彼得堡才誕生了彼得·柴可夫斯基、安東·魯賓斯坦這樣偉大的音樂家和無數傳世的音樂作品。在我國遼寧葫蘆島市,人口不過40多萬,卻有古箏教學基地25個,有60000多名古箏演奏者,其中在國際大賽中獲獎的就有10多位。古箏浪潮像一塊巨大磁石,吸引著無數古箏愛好者,這既帶動了市民藝術素質的提高,也帶動了一個城市形象品牌的提升。聯想到我們南通,如果有百分之一的人會五線譜,如果有百分之十的人熱愛藝術,那么南通市民的藝術素養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這使我想起一個老話題——普通市民怎樣聽音樂會?不會欣賞音樂往往會鬧出很多笑話。有觀眾說:我是文化消費的“上帝” ,我想怎樣聽就怎樣聽。但實際上,有時候不文明的“上帝”,不僅影響別人的雅興,而且自己也會“露怯”。曾記得在更俗劇院舉辦的一次鋼琴音樂會上,當柴可夫斯基的第一樂章剛結束,觀眾席中就響起了突如其來的掌聲。這掌聲驚動了場外獻花的小姐,于是她慌張上臺獻花,結果使臺上的鋼琴家莫名其妙,音樂家尷尬,獻花者尷尬,鼓掌的聽眾也尷尬:因為樂章間不鼓掌已成為音樂會的一種“國際慣例”,這樣做既是為了保證作品音樂感覺的整體性,也是為了保證音樂作品意境和情感的連續。盲目鼓掌的結果就是大煞風景。在更俗劇院的高雅演出中我還見識過某些人的“風采”,他們在優美的“貝多芬”“德姆比耶”們的伴奏下,隨便翻著節目單、喝著飲料,愿遲到就遲到,想早退就早退,悅耳旋律中夾雜的手機嘹亮的鈴聲,讓人心驚膽戰……這其實不是在欣賞高雅的藝術,而近乎在自己家里唱卡拉OK或是在滿場飛手巾把的舊戲園子。我曾到上海大劇院觀看過多場演出,那里觀眾從著裝的莊重到神情的專注、從安靜的氛圍到熱情的掌聲,都是南通一些觀眾所無法相比的,前者是欣賞,后者已淪為觀看了。
雖然我們南通到劇院欣賞高雅藝術的普通市民懂門道的還不是很多,但尊重藝術,尊重藝術家的勞動,給藝術家一些禮節性的掌聲是必要的吧?這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素質,一個文明人的素質。然而,一個人素質的提高,一個城市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南通人要真正學會欣賞藝術,還有賴于南通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快速的發展。我們欣慰地看到,隨著藝術素養的提高,南通“人的現代化”與“文化升位”也在逐步嬗遞和進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