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用“場所”這個詞?第一,在中文語境當中,“場”這個詞有很有趣的意思,就是非此地不可、非此地不同的意思;第二,這種“場”往往有一種根源性,有一種內在的關聯,磁場,氣場,它會影響周圍,有一種內在的因緣性;第三,“場”和所放在一起,有一種歸宿感,和人們的命運、家園有關。所以,他比較喜歡“場所”這個詞。
說到公共藝術的特性,他認為首先是“現場性”,也就是所謂“在地性”。他覺得“現場”更好,有剛才所講的原生環境的意思,有現場、在場的意思。而且其中的“現”,是講正在發生,活在生活中。“場”是發生之所,是發生因緣的總和。這個詞不僅包含時間、空間,還有領域。離開現場,他覺得就不是現在所說的公共藝術。
第二個特性是“公共性”。他表示,人們講“居者”,但“居者”這個概念是很復雜的,比如說上海市中心區中的大部分居民是外地人,老上海搬到外面來了。還有過客,大家都是城市過客。居者和過客,所謂的城市人,是不同的多元人群,如何讓他們認同這個城市家園?這是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現場張江”的公共藝術地圖就是想做這方面的努力。如隋建國的作品所表現的拿著手機打電話的人,不一定是張江人,但也許他們真的會成為張江人。
第三個特性是有“標識性”,他認為,或許是歷史的標識,或者是時代的標識,或者是地域的標識,會成為一種歷史的圖像,一種城市的記憶。其實人終其一生只可能留下幾個圖像,那個留下最深記憶的圖像,也許是你鄉村那棵大樹、那古老的水井,或者林蔭場那個拐彎道緩緩的斜坡。這些記憶就是城市公共藝術的一部分,它具有標識性留在你的心靈里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