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究竟有沒有自己的當代藝術,當代藝術的標桿在海外,市場也在海外?我們不去做這種辯論。
不去爭論當代藝術由誰來買單,不談內地的金融新貴喜歡什么樣的當代藝術,不去談論當代藝術的中心已經由西方轉移到東方,我們只想說,中國要有自己的當代藝術。
金融危機了,當代藝術品價格一直下滑,當代藝術誰來接盤,不用擔心,只要中國人有自己的當代藝術審美體系,有自己的欣賞人群,當代藝術就會發展,就會繁榮。
當代藝術處于深度調整期,在調整過后,將會更加有利于建立一個新的審美體系。在這個時機《中國當代藝術周刊》的誕生,它的使命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屬于中國的文化與藝術,必定要有屬于中國的文化評判標準和命名準則,這是傳承5000年的華夏民族文化,乃至多民族融合發展文明樣式得以繼續和諧發展和獲得尊重的核心要素和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站在國家的高度上,我們應該有充分的理由與激情,去為我們擁有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形態的祖國而自豪,并發自內心地為創造與開啟一個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明樣式新篇章而努力!
但實際從中國當代藝術發展20余年來以來,中國藝術乃至文化整體在尋求影響力突圍的過程中,掉進了西方哲學和美學話語的泥潭和迷陣。一方面,我們在特定歷史背景下,未能獲得與整個世界文化多樣性同步發展的契機而陷入文化焦慮;另一方面,我們自己沒有在傳統文化根脈中去有效汲取養分,盲目質疑卻未能獲得實質性的超越,陷入破而不立、進退兩難的文化傳承怪圈。
至今,針對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曲解和誤讀仍在令人痛心地繼續。看看我們大家正在身處其中的文化生態吧——或者向西方藝術樣式徹底繳械,或者陷入歷史傷痕中不能自拔……一些號稱學者型的藝術家則大搞藝術范疇的“故事新說”,或者簡單采取符號拼貼和堆砌……食洋不化與食古不化兩個極端的對立與并生,再有看似清醒的人們卻始終懷揣著把東西方文化從混合中分開來的奇思怪想。
自“五四”以來,我豪杰輩出的中華民族一直在對落后的反思中摸索前進,到今天共和國六十華誕,我們終于成為一個站起來的巨人,我們要發出與巨大身軀相匹配的文化的洪亮嗓音!
在今日,在《中國當代藝術周刊》首刊的時刻,我們愿意用這樣一方小小的舞臺和窗口,擔當起民族文化與藝術奮新動員的號手角色,我們呼吁全體中國藝術家自信自強、科學發展。
首先,在當下的歷史條件下,承認西方文化對東方文化的歷史性干預,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其次,我們應該辨證地傳承和發展自身傳統文化,并讓這些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的歷史需要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并努力全面恢復一個民族文化的自我命名能力、評判能力以及評判標準;最后,我們應該大膽試驗和論證東西方文化交融后新藝術樣式的可能。
一個民族或人類文明群體,一定是因為對全體人類文明樣式做出巨大的前瞻性貢獻,才能夠獲得歷史與全體人類的尊重。
毫無疑問,以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標志著西方資本主義已進入老年期,同時也將標志著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與殖民文化為基礎的西方現當代藝術,進入了理論悖論期。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中國藝術市場大洗牌,我們將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時間來認真反思,也用一個真正藝術家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去探尋未知道路上的荊棘和驚喜。
我們在此倡議全體中國當代藝術家參與到民族文化崛起運動中來,本著對歷史負責和對民族文化負責的精神,承擔起一個藝術家對文化的應有責任和義務,趁著中國經濟崛起的大好時機,推動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全面復興和繁榮,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