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位同比減四成
過去的7個月,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正以“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速度跌落―――今春拍賣價格過千萬元的當代藝術作品僅張曉剛一幅《血緣大家庭系列》。其余如曾梵志、劉野、王廣義、蔡國強之類的當代藝術“主力軍”作品的價格,均跌到了百萬元級別。
價格的大起大落對過去4年剛剛建立起來的對于中國當代藝術的信心遭到了空前挑戰。根據英國著名調查公司“藝術戰略”所提供的信息,“中國當代藝術F4”成員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方力均已經跌出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前10位信心指數之外。
今年4月份以來,輪番開場的藝術杭州、上海春季藝術沙龍、CIGE、藝術北京、ArtHK2009等當代藝術博覽會,皆遭遇人氣、成交量雙重慘淡的結局。即便是號稱東西方當代藝術“橋梁”的“上海當代”受到的沖擊也不可避免。據秦思源透露,將于9月9日揭幕的本屆展覽,展位預計只有80個左右,較之去年減少40%以上。很多畫廊由于自身的危機而不敢輕易前來參展,尤其是那些歐洲的頂級畫廊,這讓秦思源很頭疼。“今年的情況較往年困難得多,報名的畫廊少,市場曾經的泡沫和炒作讓國外許多畫廊搞不清真假,也不知中國市場的深淺,再加上金融危機的大背景,大家都非常謹慎。”
服務空白需填補
秦思源認為,現在的藝術品市場其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中國是全亞洲最有潛力的市場,擁有財富的人群數量在亞洲排名第一。“很多人對藝術品處于觀望狀態,不是沒有資金,而是因為害怕藝術品市場的底線還沒有出現。我們需要重新讓他們建立起信心。”
“上海當代”今年啟動的“亞太收藏家培養計劃”,一方面主動出擊與藏家進行溝通,另一方面通過藝術鑒賞會、模擬拍賣會、藝術史課程等各項服務逐漸培養潛在藏家。“每個收藏家都有自己的擔憂,而且需求不同。我們要通過不同的合作伙伴,慢慢地給他們提供鑒賞藝術品的信息和知識,讓他們自信地去面對藝術,然后自己去選擇買什么,而不是通過別人或市場誘導。”秦思源指出,搭建一個中性、中立的平臺,整合不同的資源,為藏家提供所需要的資訊,正是一個博覽會應該努力的方向。在歐美很多國家,藏界新手可以通過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咨詢途徑得到所需的信息,而在中國,這樣的服務卻基本是空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