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贊助的富邦藝術基金會

企業贊助藝術,背后的原因不外乎是賦稅的減免,企業文化的深化與形象提升等,前者是數字會說話,一分捐贈一分回收,但后者呢?精于商場策略權衡的企業體往往不知如何估量這部分的“績效”,而且,該“怎么做?”才不會流于形式上的資金贊助?把錢花在刀口上,而又能得到文化意涵的實質推衍,臺灣的富邦藝術基金會以其持續的活力、多元又富創意的行動成為其中的佼佼者。
臺灣的文教類藝術基金會發展
臺灣企業以成立基金會的形式來贊助藝術,比起歐美起步得很晚,最早創立在1970年代,邁入1990年代后,因整體藝術視野拓展與市場蠡起而爆增,一如國際走過的歷史,也是以比較古老的藝術贊助方式——收藏——展出(私人性)開始,但企業很快就意識到他們可以做的應該比個人收藏或直接金援來的多,對藝術家而言,比起資金挹注更有效的方式是什么?而對整個社會來說,企業贊助藝術又可以為大眾帶來怎么樣的提升?大家共同的交集都是讓藝術普及化,讓好的藝術可以被更多人看見,只因各基金會的成立目標殊異,作法自然各不相同,當然,很大部分也取決于企業主的藝術品味與熱忱。像成立比較早的奇美文化基金會,許文龍董事長傾心于經典西洋美術與音樂,在臺南縣仁德廠區設立了奇美博物館,免費開放給一般大眾欣賞,雖是較傳統的收藏與展出的贊助方式,但以回饋社會的角度看來,對過去的南部來說卻已是珍貴的藝術資源。
早期成立基金會的企業,對藝術贊助的態度很大部分取決于企業主的藝術品味。除了最早的奇美文化基金會,成立于1980年的國泰世華銀行慈善基金會,效法大通銀行,利用藝術收藏進駐企業空間的方式,一方面讓更多的群眾親近作品,另一方面也改善銀行冰冷的空間感,作品則以企業主的收藏為主,多為傳統典雅風格的臺灣中生代創作,2000年后進一步設立藝術中心開放展覽。晚近的邱再興文教基金會,其發展歷程更可看出臺灣文教類基金會對藝術關注角度的轉變,邱再興退休后,以個人名義成立此基金會,一開始通過設立的鳳甲美術館展示個人收藏(如湘繡、傳統水墨、臺灣第一代畫家作品等),自2004年后透過數次參與當代藝術展覽的合作,逐漸轉型成鼓勵當代藝術與新秀的展場,可見關注藝術發展的基金會,都發現到當代藝術在經濟創造上的窘迫(受限于媒材轉變與題材爭議而難以收藏),但也同時感受到當代藝術的后勢看好。而這其中,最成功推動當代藝術日常化,及開發藝術贊助的多元化的當屬富邦藝術基金會。
靈活的富邦藝術基金會
富邦藝術基金會(Fubon Art Foundation)成立于1997年,至今已走過12個年頭,由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的夫人蔡楊湘熏擔任董事長,并由富邦建設董事長薛昭信、富邦人壽保險總經理鄭本源、富邦證券金融董事蔡翁美慧、富邦綜合證券董事長葉公亮、策展人張元茜、錢柜企業副董事長王杰擔任董事。執行長翁美慧小姐為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的妻子,從創立之始一路領導基金會走到今日的成熟穩健,甚至已達成五成以上的財務自主,在總與賺錢不相干的藝術文教基金會中算是特例。而富邦集團本身是以金融業務為主,年產值近十億,在2005年收購港基銀行之后,成為臺灣第一個立足香港的銀行集團。近年來更加強發展電信與媒體(臺灣大哥大、富邦MOMO電視購物臺)等生活消費產業,對于跨領域產業經營可說頗有心得,反應在基金會的運作上,富邦藝術基金會便十分重視“異業結盟”的策略,并且也都運用到富邦集團旗下子公司的專長與資源,像是《土地倫理特展》與其不動產事業理念相互輝映,《粉樂町》以集團金融事業臺北核心基地——東區為據點展開。企業也因為基金會的活躍而逐漸重視藝術的影響力,如富邦MOMO電視購物臺開臺時,破天荒的以購物頻道來進行蔡國強爆破藝術作品的拍賣,并請到以敢于收藏當代藝術作品聞名的蔡康永來主持,60幅作品在15分鐘內被搶購一空,迅速在當時競爭激烈的電視購物頻道中打響名號。這些都是十分大膽的創意,并且善用企業內部資源、兼顧企業形象提升的成功案例。
在組織結構上,基金會有完善并且可以互相支持的部門——展覽、教育推廣、設計、行政組,目前的業務共分為展覽(藝術小餐車、藝術大使、特展等)、講堂、視覺設計與延伸性商品開發;以及明確的定位與方向——以“分享”為理念,并以推廣“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為目標,從提升自身企業內部員工文化素質開始,一步一步推動到小區、學校、甚至整個城市巷弄區域,其以生活為出發的想法,確實拉近了人與藝術、人與企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重新讓藝術回到日常生活中,人人可以共享。在營運策略上,串聯與整合可以說是富邦藝術基金會之能事,他們選擇的方式皆不是只拿錢出來請人做事,而是提出構想讓事件發生,希望給大眾的不是一場場定點定時放完就沒有的煙火秀,而是處在一個不斷流動的狀態,像是隨風散播的蒲公英,處處都有富邦藝術基金會的影子。

整個城市就是我的美術館
富邦藝術基金會成立的第一年就以“藝術小餐車”為概念,在民營的開放空間中推出展覽,自1997年到2006年間一共舉辦了19檔,并從2006年迄今,在香港也舉辦了3檔小餐車展覽,其持續力與方向的堅定可見一斑。“藝術小餐車”來自執行長翁美慧小姐的發想,藝術也可以像一籠一籠的港式茶點,用餐車送到面前任君挑選,藝術應該就像那些茶點,沒有距離的,而不是高高在上,非要人們進到美術館朝拜不可。本來基金會的初衷是希望能轉化員工素質與空間氣氛,也希望能讓來訪民眾多個機會親近好的藝術作品,所以選擇集團據點─臺北東區的企業大樓為展放空間,每檔藝術小餐車都有一個主題,邀請5---10位藝術家參與,一個空間一兩件作品,透過作品在區域中的穿針引線,讓員工與民眾更認識企業的全貌。
“藝術小餐車”更在2004年后走出企業大樓,拓展為巡回展式的“藝術大使”,走進學校、外縣市公共空間,形成一種無地基移動式公共藝術。以2006年第18檔的《Oh! My Deer!》為例,荷蘭藝術家Faiyaz Jafri的作品《行動小鹿(Mobile Fawn)》在企業大樓展出后,又巡回了木柵動物園、臺北101大樓等處,而2005年第16檔中,由藝術家劉時棟改裝車體再創造的作品《帶祿獸》,甚至很點題地巡回到了臺北國際改裝車大展現場。
有別于藝術小餐車的定時定量供應,富邦藝術基金會也透過整合企業空間以外,周邊鄰近空間來做大型的流動展覽,像是1997年的《土地倫理》特展,以及彷如挑戰不可能任務的《粉樂町─臺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在多檔的藝術小餐車經驗中,富邦藝術基金會累積了媒合藝術作品與空間場域的敏銳度,這樣的“媒婆經驗”讓他們在2001年有足夠的能力去策劃需要高度整合力的第一屆《粉樂町》。粉樂町的模式是將藝術推入臺北東區的各式商業空間(辦公大樓空間、商家櫥窗、書店、咖啡廳、pub、餐廳等),策展團隊善用各種閑置空間,如城市角落的老舍、水塔、閑置的半廢棄空間、城市中未開發的土地等,出奇制勝地達成“無墻美術館”的目標,也消弭了商業與藝術的隔閡,這種用藝術作品串連空間、產生共鳴的形式,成功地為當代藝術樹立了新的展覽型態,不但增加民眾與作品的對話性,也讓民眾重新認識、體驗自己生活的環境。
第一屆的《粉樂町》可以說是一個空前的嘗試、偶發的事件,一個盛大的展覽熱鬧結束后,沉淀與思考是必須的,這一停就是六年,直到2008年,基金會邁入第十個年頭,潛心思考什么才是值得做,更是非富邦不可的任務?回顧過往,基金會選定舉辦第二屆《粉樂町》為他們十年有成的指標。隨著東區店家與民眾的熱烈回饋,目前基金會也將主力轉為第三屆《粉樂町》的籌劃上,針對完全開放的街道商業空間,與一般社會大眾更直接的對話,未來預計年年舉辦,成為年度例行活動的重頭戲。
在地特色與國際視野并重
在展覽的內容上,如同其基金會的靈活特質,富邦很注重挑選“活”的藝術,包含藝術家在藝壇的活躍、作品思維的緊貼時代脈動,以及具有發展性的后勢。而在選擇深化有形的展品與區域脈絡關連、顯示在地特色的同時,富邦也不忘拓展無形的國際視野與對話空間。不論是《粉樂町》受邀到香港與澳洲巡回展出,或是邀請國外藝術家參展,像是荷蘭籍的Faiyaz Jafri、韓國的權秀奇,2007年舉辦的村上隆大師講座與授權開發產品,和意大利插畫家共同設計開發產品等,都可以讓群眾有機會體會到不同藝術作品為城市塑造的不同魅力。
衍生性設計商品開發與異業結盟
很少有企業的客戶禮能讓受贈者滿心喜悅的,總是很想馬上轉送又怕失禮的廣告年歷,或是稱不上美觀無法待客的餐盤,富邦是很少數的例外。由基金會與藝術家合作開發的設計商品,經過藝術的加持宛若精品般值得收藏,像是由2004年的藝術大使——洪易的大型裝置作品《一杯子的祝福》,所衍生開發的限量蓋杯組,可說是送禮自用兩相宜,還提升企業辨識度與形象的認同感,目前富邦企業的貴賓贈禮已全由基金會負責提供。除了自身集團之外,基金會也曾與其他企業有過成功合作,如2007年與統一超商連手,邀請國內外的藝術家、設計師在7-11便利商店推出12款OPEN小將限量公仔,產品上市不久就銷售一空。今年基金會也積極嘗試新的藝術營銷管道,5月初首次在旗下的電視購物臺,推出與藝術家洪易合作開發的青花瓷貓熊藝術商品,亦獲得許多年輕藏家的好評。
富邦以異業結盟模式,強化了活動的深度與廣度,產品的設計與意涵,近年來更加深與媒體的結合:除了前述以旗下的momo購物臺作為藝術拍賣的新管道,還有子企業臺灣大哥大電信長期配合當代藝術館的導覽系統;另外在2006年在飛碟電臺開辦“藝術好好玩”節目,2008年“東區媒婆報”創刊,都是其拓展平臺的多方嘗試。
可以做的還很多
臺灣政府為獎勵企業團體贊助藝術與文化事業所設立的文馨獎,富邦藝術基金會從成立的第三年起就幾乎連年獲獎。確實,在其母體企業的多角度經營下,比起其他基金會有更多資源可以運用,但若沒有充分的整合能力與勇于嘗試的膽識,創新是不可能誕生的,而富邦藝術基金會靠著對人才扎實的培養,以及異業結盟的拓展,來厚實自身能力與經驗。在今年,集團的富邦建設公司和臺灣大哥大電信公司取得松山煙廠文化園區的營運權后,基金會也將進駐這塊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基地,協助集團對園區的規劃經營,使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一展長才,富邦藝術基金會的下一步仍令人期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