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話,對于藝術市場這東西,我僅是個“標題黨”——即對與之相關的報道、信息只讀標題。一直以來,或因自己有賴以生活的穩定工作、亦不視藝術為多么崇高的事業,所以并不把藝術市場當成“藝術生活”的主要目標地和樂趣處,兼之市場的變幻莫測、想也白想,便取以聞過知之、過眼即可的態度。但即使如此,出于人性固有的是非觀,對“市場正確”——我認為的——還是有一點直觀感受。
市場泡沫破了之后,“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話題及續后驗證,我都一直留意“標題”的。但瀏覽下來,除了類似于“中國經濟將率先復蘇”、“國內受傷害最小且已顯復蘇跡象”、“中國將對全世界克服經濟危機做出貢獻”等宏大“押題”虛話外,我還較少找到有名有實有說服力的“標題”。與股市再上3000點、樓市又聞漲潮聲等信息給人以“春天又近”的感覺不同,我對“藝術市場又春”的期待真的不那么信心十足。
這種信心不足,其實在經濟危機之前就有的,現在只是延續而已。有略覽藝術市場信息習慣以來,列在各種價目表中的名單,基本上有一種“那幾張面孔”的印象,這些面孔也是媒體關注而營造“藝術市場無處不在”錯覺的資源出處,乃至到了幾可用什么“F4”代稱“市場”的程度。這不,現在再來論證“復蘇”、“春天”,除了那些作古論定的老人,“那幾張面孔”又不失時機在各種市場信息中登場了,即使有時加上“價失值貶”的定語,但美元也貶值呢,不還是世界硬貨幣?真沒錯,這話確實有其在理的一面,要不“炒畫如炒股票”、“名家畫畫就是畫鈔票”這樣的話就說不通。“股票”、“鈔票”這些“票”,話說就是經濟領域最“流動性好”的貨,這“性好”意味著升值、賺錢“飛快”。我認為,中國藝術市場有別于國外藝術市場的“最中國特色”之處就在于此:購、藏藝術不主要著眼于藝術品怡養情操、修煉人性的內容價值,而在于“票面”升值。
這又意味著什么呢?就是那些在一定時期之內被炒成保值、升值的“堅挺有價票據”的熱賣作品和紅人,甚至僅是部分固定的成名作、代表作,可能成為吸納資金反復賭注、投入的點,形成一個純粹而封閉的錢炒錢、錢生錢的游戲。一件作品從幾萬至百萬千萬,又再跌下再升上……更誘惑更執迷,更生錢更投錢,循環往復,這已經與股市風云相似,而與所謂的藝術不再相干。在這些“金錢游戲”之外,有些錢已入袋的名家、紅人,大概也已經無心進行“藝術游戲”了,更或不敢“藝術游戲”了——“有價票據”總是有普遍可辨認之“面貌”的,聽說過富豪們敢以持有津巴布韋幣為榮的嗎?楊小彥先生說“成功的藝術家很乏味”,我不知道他的具體所指,是藝術創作乏味,是生活情趣乏味,還是數錢麻木也乏味?
但是,在本質上,藝術品畢竟與有“普遍可辨面貌”的票據不同,藝術品中的“大臉”怎么都不能跟票子上毛澤東、蔣介石、林肯等等大頭像劃上等號,藝術創造活動更加不可與金融衍生品經營活動相混而談。借用經濟領域中的表述法,如果把那些固定、重復的熱賣作品的交換、轉手等與藝術有一點關系的活動稱作“虛擬活動”、把那些仍在“藝術前線”揮汗奮斗的藝術家的創作活動稱作“實體藝術活動”的話,則人類現實社會發展進程告訴我們,當來到藝術界中的人們把主要精力、資金投向“虛擬活動”,只想保值、升值,并因此忽視、冷落實體藝術生產勞動時,“藝術春天”就是遲來的童話;所謂的藝術復蘇,也將是表殼假象,而不是真實的、內生的復蘇。
藝術市場近20年的發展事實也已證明,只有高質量的“藝術前線”的勞動,只有新鮮的、充滿活力的、注重精神品質的、緊隨社會發展有的放矢的藝術生產力,才是藝術發展的有力保證。從無到有,從邊緣到被關注,從小兒科到成氣候,就象有無數中小企業的集體貢獻才有今天的中國經濟一樣,幾個幸運地被選中脫穎而出的紅人,如果不是證明第一線集體勞動的價值,難道要反過來功名獨攬、自成一體嗎?如果由此至于身造“權力藝術市場”,筑出無形圍墻的“超級俱樂部”,占盡出場機會、壟斷各方資源、收攬大量資金,這是一個“正確”的藝術市場嗎?
數日前事經北京,順路去了一趟宋莊,正好看到一個“栗憲庭先生囑咐”而做的關于生活在宋莊的藝術家的“田野調查”展覽,看到展板上密密麻麻以千數計的經年或新來的“野生”藝術家名錄,很有感觸。以形勢度,這數以千計的人之中,能在市場上風光上榜獲得生計、創作資金的,應該不會像媒體造勢那樣樂觀吧?這經濟危機的當下更勿庸多言了。所以,坐在“莊主”位置上的栗憲庭先生,有“我現在更關心貧窮的藝術家”之言和支持“藝術家集市”之行,如果大家不能理解,起碼不應該挖苦吧。我相信,這些拼搏在“藝術前線”的勞動者,雖然其粗硬的形象看上去有點像改革開放初期那些上街擺攤的個體戶,但是一個發展中的粗糙社會和粗糙行業,這個集體的勞動將提供不可低估的底層力量,未來的藝術質量也必與之休戚相關。那些在“藝術前線”艱難以繼卻仍懷理想主義傾力而赴的個人以及他們為之獻力的事業,是值得尊重和值得期待的。
很顯然,他們中的部分人,應該受到關注和有獲得資金支持的機會。但是奢望有逐利本性的資金自然而然地流向“藝術前線”,那是不現實的,所以機制和措施是必要的。對此,僅是“標題黨”的我難再多言。看在責任和遠見的份上,政府的或民間的各級機構和組織、各類名目的基金和經費、各色有能人物等等,無論真心實意或假名假義、公益或盈利,如果有機會就考慮把一部分資金投向“藝術前線”,于國家于藝術,則功莫大于如是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