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價格通常會與畫家的地位相一致,但很顯然,地位相似的畫家、甚至同一位畫家的不同作品,價格可能相差很大。繪畫價格通常還會與購藏時尚有關,但很顯然,同一種畫風、甚至同一位畫家的相似風格作品,價格也可能有天壤之別。徐悲鴻畫作的市場價格,是很明顯的例證。
2007年春拍,徐悲鴻的《放下你的鞭子》在“香港蘇富比”以7200萬港元,創下中國油畫價格的世界性紀錄。截至2009年5月底,徐悲鴻畫作已成交2331件,總成交額15.51億元人民幣。不斷刷新的價格紀錄和巨量總成交額,使徐悲鴻成為中國繪畫市場的第一指標。
但細心人很容易發現,與最貴的《放下你的鞭子》鮮明對照,徐悲鴻的大部分畫作的價格其實平平。筆者依“雅昌藝術網”數據統計,在其已成交的2300余件畫作中,成交價不足50萬元的達1725件,占總成交量的73.9%;成交價50萬-500萬元的571件,占總成交量的24.5%;成交價500萬-1000萬元的23件,只占總成交量的0.9%;成交價1000萬-5000萬元的12件,僅占總成交量的0.5%;而成交價超過5000萬元的區區2件,絕對是千里挑一。
徐悲鴻畫作的價格,形成了明顯的“金字塔”型結構,原因何在?
最淺顯的解釋是:因為徐悲鴻作品長期熱銷,使市場充斥了大量贗品,其中許多易被識別者自然很難賣上好價。另一個最被公認的理由是:畫家所有作品的水平不可能整齊劃一,其中的精品會被購藏者追捧有加,而多數平庸之作只能得到平庸的價格。筆者以為,前一種解釋只是其中部分畫作價格不高的原因,因為低價畫作并非全部是贗品。而后一個理由只能說明不同作品價格差異的成因,但很難解釋為什么“高價作品極少、低價作品極多”。
這里,我們不妨仍引入經濟學中的“消費外部性”加以考察。
“消費的外部性”是他人需求對個人需求的影響,典型特征之一“虛榮效應”,指消費者對擁有“少數人才能享用的、或獨一無二的商品”的偏好。“虛榮效應”的動力來源,是消費者因為擁有“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的東西”,而產生榮譽感。“虛榮欲”是人類的最終層次欲望,“虛榮需求”是諸種需求中最強烈的需求。人們在擁有足夠的金錢后,會不惜重金去購買虛榮品,在炫耀中得到巨大滿足。人的富裕程度越高,消費中的虛榮成分就會越大,越貴的商品越能滿足虛榮欲望。與“攀比效應”的情勢相反,虛榮商品的擁有者越少,其需求量就越大。
“虛榮商品”的特質有二:稀缺、昂貴。徐悲鴻畫作的市場進程,正是由普通商品轉化為“虛榮商品”的過程。
徐悲鴻的第一次賣畫收入,是他1915年20歲時初到上海求生,為《譚腿圖說》一書畫掛圖的稿酬,100余幅畫共計30元。平均每幅不足0.3元,當時只夠買9斤大米。他后來留法八年,回國后任教于“南國藝術學院”、“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出任過“北平大學藝術學院”校長,在國內外畫壇聲名大噪。他1942年到大理為抗戰義賣時,購畫者慕名而至,所畫每匹馬賣到300銀元,有大商號老板求《八駿圖》所付2400銀元,相當于30匹上等活馬的價錢。
新中國成立后,徐悲鴻擔任了“中央美術學院”的第一任院長、“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的第一任主席,長期主導中國美術教育事業和藝術思想體系,在中國當代美術史上的地位無人能及。徐悲鴻的至尊至上,給其畫作罩上了絢麗的光環,許多藏家以收其入囊中為榮。所以,徐悲鴻畫作長久以來一直被高度追捧、總體價格居高不下,在眾多中國畫家中占據著“金字塔”型結構的頂端。
但因為徐畫數量眾多,普通畫作仍難以滿足財力雄厚者的虛榮需要,頂級藏家會以擁有其中最稀有、最高價者為榮。在“虛榮效應”下,徐悲鴻的極少數畫作的價格越高、可擁有者就越少,可擁有者越少、越能滿足虛榮需要,越能滿足虛榮需要、越促高價格。這樣,便出現了他的某些畫作價格越漲越高、狂飆突進。
以如今上等大米2元/斤計,拍下《放下你的鞭子》的7128萬元,可買大米3564萬斤,比90余年前掛圖的單價相比,相差近400萬倍。盡管關于該畫高價的原因,有題材、主題、歷史意義等方面的說辭,但最主要的就是“虛榮效應”。整個高端藝術品市場的運行,大抵如此。
徐悲鴻作品價格的“金字塔”型結構 到底從何而來
徐悲鴻作品價格的“金字塔”型結構 到底從何而來
徐悲鴻作品價格的“金字塔”型結構 到底從何而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