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巖疊翠》

《教子有方》

《百雞圖卷——無限陰涼》(局部)

《百雞圖卷——見食相呼者仁也》(局部)

《百雞圖卷—— 相煎何急》(局部)

《天趣》
王志學 1960年10月生于北京。國畫作品在奧運畫軸、08北京工業30年成就展、08上海·中國國際博覽會上全面展示。先后在中國美術館、中華世紀壇、中央美院美術館成功舉辦個人畫展。人民美術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等出版畫集《王志學畫集》、《王志學畫選》和散文集《海天樓隨筆》、《蒼巖山的回聲》。其作品筆酣墨暢、蒼勁老辣、大氣磅礴,深得盧光照、尹瘦石、管樺、陳雄立等名師的真傳。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北京分會會員、中國畫家協會理事、蒼巖山畫院院長。
王志學,一個地地道道的北京漢子,為人大方、實在、不拘小節,但又嚴謹細心。當第一眼見到他,我就注意到他的眼神,一個成熟的中年人,眼神還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與其他畫家不同的是,王志學沒進過藝術院校大門,在藝術道路上能走到今天,除自身努力外,主要靠老師指點和朋友幫助。
1960年,王志學生于北京通縣,從小京東大運河就給了他春雨潤物般的文化熏陶。他的啟蒙老師是原北京榮寶齋修補古舊字畫的老畫師劉永增。從劉老師那里,他看到了《芥子園畫譜》、《吳昌碩畫輯》等,開始知道了八大山人、虛谷、石濤、徐渭這些大家和他們的作品。
上個世紀90年代初,王志學搬到曾居住著蕭勞、王遐舉、董壽平、端木蕻良、尹瘦石、管樺、盧光照等眾多書畫名家的小區內居住,與他們朝夕相處。為人厚道、平實、達觀的王志學,得到了全國文聯副主席尹瘦石、北京市文聯主席管樺、中央文史館館員盧光照等的幫助。其中,盧光照還破例收他為入室弟子。
王志學嗜好畫雞,這與他幼時的生活密不可分。兒時家境貧寒,身體不好,經常患病,家里惟一的收入就是賣雞蛋得來的錢,母親用這點錢為他看病買藥。辛勤的母雞成了王志學的“救命恩人”,也自然成為他喜歡描繪的對象。滿懷感恩之情,他用鉛筆、粉筆、木棍等,在書本、墻上、地上涂抹,一只只惟妙惟肖的小雞使王志學獲得了“小畫家”的美譽。左鄰右舍、村里村外,新房落成、新添家具、新婚大喜等,街坊都愛請王志學畫雞。現在,雞對于王志學而言,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畫面形象,成為表達他內心世界的標志性符號,是他對純真感情的一種表達方式。
對于筆下雄雞所代表的精神,王志學有一個“雞有六德說”,他認為,雞身上的許多美德都是人應該具備的:雞有五德,首冠戴文也,足博距武也,敵在前敢斗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文、武、勇、仁、信,人一旦具備了這五種美德,也就有了崇高的人品。另外,雞還有另一種美德,叫做知恩圖報義也。
王志學還是個有心人,他把藝術前輩對他的諄諄教誨每每記錄下來,作為他藝術生涯中的無盡養分。幾年來,他去過敦煌的莫高窟,云南的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新疆的天池、伊犁草原。還攀登過泰山、華山、黃山、天山、普陀山等名山大川,用心去體驗大自然的意蘊。他帶著充分的情感揮毫,用擬人的手法表現自然景物,他筆下的一花一鳥,一丘一壑都流露出對大自然的愛與深情。是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正如六朝時宋炳曾論畫作云“萬趣融其神思”,是他心靈的寫照。
在外寫生,王志學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河北省的蒼巖山。蒼巖山素有“五岳奇秀覽一山,太行群峰惟蒼巖”之美譽。近20年時間,究竟去了多少次蒼巖山,王志學自己也數不清楚了。遠離了喧囂的都市,孤獨感悄然涌上心頭,但是,精神空間越來越大。蒼巖山的殘垣斷壁,古建筑,白檀樹,還有傳說故事,一步步走進了王志學的靈魂深處,成為他的精神支柱。他的寫生素材,也早已成千上萬。他說:“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有故事!”在蒼巖山,有兩種樹給王志學以強烈印象。一種是千年古檀,它本來只在南方生長,卻在太行如鋼似鐵的巖石山上生根,實屬罕見,畫家稱之為“藝術珍品,天然雕成”。王志學筆下的古檀,根系百態,樹形各異。或鉆石而出,根莖沿石縫而生,如龍爪抓地;或依壁而長,根須繞石而生,似錦蛇盤石;或破洞而生,根莖疙瘩裸露,像金光發亮。那古檀,已經不僅僅是一棵樹,而是一種象征,一種民族力量的象征,一種人生境界的體悟。
驀然回首,王志學的畫作已有獨特而成熟的風格。他的創作題材不斷擴展,從雞開始,一直到小鳥、魚、鶴、鵝,再到梅蘭竹菊,山水風光,無不得心應手,運用自如。我國作家、詩人管樺曾這樣評價他:“志學知道,要跋涉的藝術道路還很悠遠,還要備嘗艱苦。在漫長的人生歲月中,他將無止息地跨步人生海岸、山巒大地,從邁進的已知藝術殿堂,向上攀登,進入未知的藝術世界。”
現如今,王志學一直用盧光照贈他的一首詩來勉勵自己:“曲高和寡事尋常,時人不解不心傷。我自畫我心自樂,不作東施效顰娘。”他對國畫藝術的追求永無止境,正如他對自己人格品性的歷練一樣,一直要毫不懈怠地繼續下去。商報記者 周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