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十幾、二十年前的20世紀9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忽然在各大企業集團及大學院校中興起一股研習“東方禪學”的風氣,成了當時最熱門的“顯學”,企業主管、專業人才甚至科技理工類的學者,都對“禪學”趨之若鶩,最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社會驚覺過度的物質文明進化,反而使人類的生活形成一種心靈的空虛,成為物質文明侵蝕下的行尸走肉,因此才會想到借由東方禪學的心靈凈化,來修正失衡的人類文明發展。
而進入21世紀所謂“中國人的世紀”,華人世界反而一頭栽入了西方社會物質功利的淵藪,重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忽略精神文明的覆轍,忘卻了數千、上萬年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豐沛藝術文化含量,成了面臨失去本來面目的迷途羔羊。
先說在臺灣教育界引起廣泛討論的“亞洲大學排名”,臺灣排名最前的“臺灣大學”,落在香港與大陸內地多所著名大學之后,有人不禁懷疑臺灣“教育部”五年新臺幣500億元提升臺灣地區大學世界排名的計劃是否有效。
平心而論,臺灣教育的最大問題,在于對人文、藝術類別的忽視,尤其為了爭取海內外“排名”,學校就會鼓勵教師追求在“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EI”(Engineering Index)等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使得較易發表論文的領域主導了整個大學的研究和辦學傾向,不容易發表論文的領域就漸漸邊緣化,于是高等教育即產生功利導向而形成偏差,所謂“百年樹人”的全人教育宗旨,反而造成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現象。
以臺灣的指標性大學“臺灣大學”為例,在為《泰晤士報》匯整世界大學排行榜的QS機構網站上(www.topuniversities.com),分成人文、社會、科技、科學、生醫等領域,為世界知名大學的各類發展分別排名,臺灣大學的科技排名49、科學排名50、社會74、生醫84,而人文藝術類卻排不進百名,僅位列152,也就是說,臺灣大學最迫切該提撥經費、爭取師資以加強發展的,就是不足的“人文藝術”。
在臺灣,雖然有不少獨立的藝術院校都有不錯的素質與辦學成績,但在臺灣整體教育的發展力度與政策導向上,卻不在“受重視”的行列。當韓國的文化創意產業與泰國的“藝術經濟”引領國家向前發展之時,曾經位列亞洲四小龍第二的臺灣,卻在這十幾年來原地踏步甚至退步,最大的問題,出在對人文藝術教育的不足,對“柔性國力”的忽視。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臺灣社會由上到下各個層面的功利化與庸俗化,大多數官員與民意代表的張牙舞爪、尸位素餐乃至貪污瀆職、賣官鬻爵,正是極度缺乏人文素養的明證,而各類媒體腥膻色的浮面感官刺激與爆料八卦風氣的蔓延,在各類“名嘴”的推波助瀾下更侵蝕了社會的文化層次。
4月22日的香港《蘋果日報》頭版,斗大的頭條標題異常醒目──“匯豐炒一百精英”,副標題是“大戶損手,私人銀行業務萎縮”。1983年成立的匯豐私人銀行,香港員工有一千二百人,對于客戶的最低資產要求為300萬美元,能夠進入這個銀行的員工一向被譽為香港銀行業的頂尖精英,但是這波金融海嘯,使匯豐私人銀行的富豪客戶們身家大舉縮水,投資意愿大為降低,銀行業績因此大大下跌,于是香港匯豐私人銀行于4月21日發出內部郵件,決定裁員一百人,其中至少3成是中、高層主管甚至包括董事總經理在內,不少人年薪都超過100萬美元。
投資性銀行或是專門服務高端富豪的私人銀行,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受傷最重,原因無他,追逐暴利,竄得愈高,摔得愈重,銀行業的“高級理財專員”無財可理,自然得卷鋪蓋走人。在金融最為自由的香港,一日之間暴富赤貧早已司空見慣,更何況來勢洶洶的金融海嘯,當然會讓“投機”型金融行業一夕之間豬羊變色,更明確的驗證了短線功利主義的高風險性。
而由于“華爾街投機型態”在金融市場的坍塌,連帶也波及抄襲“華爾街型態”的投機性藝術市場,這一招過度包裝商品的套路,也使風光兩年的華人當代藝術市場失色,更使操作套路的部分藝術拍賣業者炒作投機的本質“原形畢露”。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