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瀚如 2009年里昂雙年展策展人
我們生活在一個景觀社會中。盡管它對我們的生活和社會關系產生了異化效果,但它卻是我們存在的最基本條件之一。我們通過景觀來感知世界和相互交流,它是一個由市場資本主義邏輯支配的影像塑造和表示系統,這種市場資本主義常常把我們的認知、想象和反映能力引導著向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一維模式”發展。這也是我們在既定權力體系 “擔保”下自我認同和社會秩序的現時情況。作為我們當代藝術和文化事件的主要類型,當代藝術雙年展毫無疑問是這種趨勢的最終表現形式。
但是,盡管在全球化或“全球帝國”(Antonio Negri和Michael Hardt)的時代,景觀社會已不再擁有任何“外在”(outside),但與這種“沒有外在”的狀況進行批判性介入和顛覆性溝通通常是一種必須。正是在這種介入中,當代藝術和文化能夠重新獲得作為一種批判力量和想象命題渠道的社會角色,以博取一個更好的未來。如果這個景觀社會已經強加了一種不可戰勝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秩序以及知識、藝術和文化結構,藝術和文化界提出新觀點和新策略就成為一種絕對急切和永久性的需要。為使世界容納其未來,必須努力促使不同的另類觀點和解決方案出現。
為反對靜止論、簡化論和對既定秩序的控制,它們應該是多樣化、復雜化和不斷變化的,應該容納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可能。日常生活或日常(le quotidien)的領域毫無疑問是最開放和最有效的空間,由于“另類全球化”(alter-globalisation) - 國際上為構建一個新的自下而上的更公正的世界所出現的社會行動主義和獨立主動性趨勢 – 一個人能夠更有創造性地想象和提出全新的觀點和景象,能夠積極地促進社會動員以爭取更多自由和共同利益。正如米歇爾•德•賽爾托(Michel de Certeau)在30年前所指出的那樣,通過對我們日常物體、行為和實踐模式的差別性游戲(jeux)運用,對日常生活 – 日常(le quotidien)或平常 – 的(再)創造,我們在與既定秩序不斷溝通中能夠獲得新的自由。實際上,目前我們正在見證著一種新秩序的產生,這種新秩序將使人類交流以及經濟、社會和政治活動的國際結構沖破一維的權力體系。
我們面對的世界正日益被復雜的骨架和細胞、垂直和水平、遙遠和毗鄰的組織與循環模式所重構。阿爾讓•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曾表示,這是一個草根全球化(grass-root globalisation)的過程。日常生活實踐的變化或它們的再創造是建立這種新秩序最為關鍵的因素。這也是當代藝術獲得發展和新關聯性的最鼓舞人心的內容。在全球化的時代,當代藝術僅成為世界各地人民所面對的一個景觀現象還遠遠不夠。更為重要的是證明來自全球各個地區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正日益分享著共同的認識和策略,即通過介入日常生活的王國來對他們自身進行再創造。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正為普通的東西魔法般地注入新奇的形式、含義和用途,而創新性的集體動員已被帶到一個更為民主的藝術實踐以及其社會功能結構的最前沿。
它們是當今全球藝術和文化景象的核心。利用國際雙年展等最有效的工具,密集地展現和促進這些首創精神,真正具備創新性和相關性的當代藝術實踐將能夠獲得更大的關注,有助于我們為這個時代打造一個新的真正的公共空間。
經過20年的生存和發展,里昂雙年展目前正面臨著重大的自我變革的挑戰。在共同努力中探索和展現國際藝術景象的新趨勢,在普通中注入新奇和獨特的東西,或是對多樣性、復雜性和交互性的探討多種新表達方式,雙年展本身就將會獲得一種全新的生命力。這也是應對當下整個世界所遭遇危機的最佳處方……
日常生活的景觀將使各種景觀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根本性變化!
受邀的中國藝術家
李明維
1964年出生于中國臺灣
居住和工作于美國紐約和伯克利
通過和世界各地的居民、場所和機構協作,李明維在交流私人體驗的基礎上創造裝置藝術作品。這些持續進行的交互式行為由私人故事、記憶和偶然事件組成,在被李明維納入作品后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最多樣化和最引人注目的一面。
林明弘(Michael Lin)
1964年出生于東京
居住和工作于臺北、上海和巴黎
林明弘以其大型的裝飾性裝置而知名,其作品主要是為潛在的會議場所設計的。他將在本屆雙年展上展出作品《一日之別》(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de),這個裝置融合了音樂、影像和表演因素,將上海某家雜貨店里的商品合成了一個非常精確的時空膠囊(time capsule)。這些商品經過藝術家的整理、歸類和存檔,以其明顯的正式質量被放在組成框架的木箱里展覽。
林一林
1964年出生于中國廣州
居住和工作于紐約和廣州
林一林以其對城市空間的介入而進入公眾視野。在一個知名的作品中,他將一堵墻的磚一塊一塊地搬到城市另一邊,穿越馬路、場所和廣場 – 所引起的交通阻斷很少,卻引起了大量疑問。在本屆雙年展上,他將展出一個新的街道行為藝術作品“一天”(One Day),揭示了當代中國快速變化的城市社會中人際關系的荒謬性。
劉慶元&Yah
1972年出生于中國重慶
居住和工作于中國廣州
劉慶元通常采用木刻版畫技術創作。他的作品描述了來自傳統中國文化的影像,但卻具有反諷意味。他正和Yah一起為本屆雙年展構思裝置作品“只是城市Only City”(“Only”也是“Lyon”打亂后組成的詞匯)。這件作品是當代城市的一個真正隱喻:一個巨大的長達20米的眼睛,融合了里昂、北京和藝術家所居住城市廣州的相關因素。
曾建華(Tsang Kinwah)
1976年出生于中國廣東
目前在香港居住和工作
曾建華的墻紙按照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的裝飾藝術風格精心制作,將字母文字組織成詩意的樣式。像自由歡呼一樣,曾的花卉展現出一種瑣碎的詞匯表,和渲染主題的精美性決然不同。
黃永砯
1954年出生于中國廈門
目前在巴黎居住和工作
黃永砯融合了新媒介,能夠嫻熟地駕馭東西方影響。在本屆雙年展上,他將重新裝置作品“金頭”(Tête d’Or)(2004年),這件作品是為2004年里昂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里里外外”(Le Moine et le Démon)展覽設計的。它是一個宋代涼亭的復制品,坐落在展覽館樓頂上,對望著附近的金頭公園(Tête d’Or Park),外面刷滿了金漆。“金頭”涉及到一個都市傳聞:據說一位猶太定居者在1853年曾將一個基督的金頭埋在公園內。
西京人(Xijing Men)
2007年組建的一個團體,包括:
陳劭雄
1962年出生于中國汕頭
現在廣州居住和工作
小澤剛
1965年出生于日本東京
現在東京居住和工作
金泓錫
1964年出生于韓國首爾
也在此居住和工作
北京的字面意思是“北方的首都”;南京是“南方的首都”,而東京則是“東方的首都”。這樣就留下了西京 – “西方的首都”,這就是西京人(韓國金泓錫、中國陳劭雄和日本小澤剛)決定逐步打造的。通過視頻播放以及在北京舉辦奧運會的同時舉辦西京奧運會等項目,他們的最終目的是讓西京作為一個羽翼豐滿的城市,納入Google的虛擬世界中。在本屆雙年展上,他們將把西京的構建推到下一個階段 – 使其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楊潔蒼
于1956年出生于中國佛山
現居住和工作于巴黎和海德堡
楊潔蒼的主要焦點之一就是“在當代的框架和背景中運用中國傳統思想的繪畫和美學”。他的作品 – 無論是繪畫、拼貼、多媒體裝置、表演、雕塑或原地裝置 – 都將道家思想、解構策略、他當紅衛兵時就持有的離經叛道的態度以及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跨國流浪者的個人體驗有力融合在一起,所有的這些因素都使他具備了這種融合能力。
陽江小組
于2002年成立的一個群體,包括:
鄭國谷
于1970年出生于中國陽江
陳再炎
1971年出生于中國陽春
孫慶麟
1970年出生于中國陽江
居住和工作于陽江
在陽江這個距離中國南部大城市較遠的地方,受極度不穩定、流動和沖突性的社會環境啟發,這個群體創造的裝置、行為藝術和建筑都具有強烈的反常性和顛覆性,且充滿了幽默和嘲諷。在中國和“國際”傳統元素的扭曲下,如書法、繪畫、園藝、現成品、后現代建筑等,這個小組在鄭國谷的帶領下不斷創造出打破既定秩序的行為、裝置和建筑,以顛覆傳統的價值和法則。由此,他們希望為創造性建立一個“另類”空間,試圖證明在反抗既定秩序的支配下能夠設計和建立真正自由的社會模型和文化創作。
受邀藝術家:
Adel Abdesemed
Bani Abidi
Maria Thereza Alves
Fikret Atay
Bik Van Der Pol
Pedro Cabrita Reis
Sophie Dejode &
Bertrand Lac ombe
Jimmie Durham
Latifa Echakhch
Mounir Fatmi
Dora Garcia
Shilpa Gupta
Ha Za Vu Zu
HeHe
Oliver Hering
Takahiro Iwasa ki
KU SWIDANANTO A.K.A. JOMPET
Leopold Kesler
Ian Kiaer
李明維(Lee Mingwei)
Mark Lewis
林明弘(Michael Lin)
林一林(Lin Yilin)
劉慶元(Liu Qingyuan) & Yah
Barry McGee
Robert Milin
Carlos Motta
Wangechi Mutu
Eko Nugroho
Adrian Paci
Dan Perjovschi
Société Réaliste
Oliver Resler
Pedro Reyes
Rigo 23
Sarkis
Katerina Seda
Sarah Sze
曾建華(Tsang Kinwah)
UN NOUS
Eulàlia Valdosera
Agnès Varda
Wong Hoy Cheong
黃永砯(Huang Yongping)
西京人(Xijing Men)
楊潔蒼(YANG Jiechang)
陽江小組(Ya ngjiang Group)
L’école du maga Sin
(截至2009年6月1日的名單)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