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6日,一名觀眾在觀展。
當日,藝術北京2009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北京農展館開幕,國內外數十家畫廊參加了“藝術北京”和“影像北京”的主題展覽,其中包括“藝術突破——中國年輕藝術家群展”、“時尚北京——國際時尚攝影特展”等內容。展會期間還將舉辦藝術經濟論壇、收藏交流會等活動。
一年一屆的“藝術北京”于2006年始創,目前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當代藝術博覽會之一。新華社記者陶希夷攝
從潘家園淘貨的大爺,到拍賣場上一擲千金的買家,古典藝術品有著從低到高完整的購買群體。但是,曾被炒上天價的當代藝術品似乎長期以來并沒有“群眾基礎”,就像一座耀眼卻“沒有基座的金字塔”。
慘不忍睹的拍賣會、收縮撤離的畫廊、少人問津的展覽、轉行做裝修的“當代藝術家”們在低靡的藝術品市場中,當代藝術的天價“大泡泡”被一個個捅破,這一切似乎應驗了“非當代”們的預言:“炒作出來的繁榮遲早完蛋”。
然而,當代藝術并沒有因為一種繁榮的落幕而落寞,反而有另一種生命力在悄然生長。金融危機不僅給了中國當代藝術一個沉淀自省的機會,也帶給了當代藝術的另一種可能性——中低端的當代藝術市場正在形成。
放棄幻想、冷靜下來的中國當代藝術正在尋找新的生命力。
新富階層的新寵
4月26日,Rachel和一萬多人一起擠進了北京的農業展覽館,這里正在舉辦“2009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而她是為了她的新家的一面墻而來的。“價格雖然有點超過我的預算,畫家也沒有什么名氣,但我非常喜歡這種風格的作品。”Rachel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她訂下了一幅80后新銳畫家的作品,超寫實風格,畫面如照片般真實。
由于和畫廊有協議,Rachel不方便透露價格,“和一個限量版的這個差不多吧。”她指著手中的LV大包說(據記者估算這款包市場價大約在7萬元8萬元左右)。Rachel是個“海歸”,和先生都算是“金領”。由于是一家參展畫廊的客戶,Rachel受邀參加了當晚的VIP活動,還見到了中國當代藝術名家劉小東。
“其實我并沒有什么專業的眼光,也沒有想太多升值問題,我只憑喜歡。”Rachel想買一幅風格簡約、“不要太怪”的油畫,“這樣也比較符合我家的裝修風格。”
“‘這件藝術品適合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不少購買者開始有這種考慮,這是今年最讓我感到欣慰和欣喜的變化。”著名策展人、“藝術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董夢陽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金融危機之前,很多人在投資藝術市場,這造成一些盲目性,也忘掉了藝術的本質:美化我們的生活。”
董夢陽把這股當代藝術的新生力量稱為“新富階層”,“當你變得富有,物質生活得到很好滿足之后,你的精神需求自然就到來了,藝術品恰恰能夠很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他說。
“當代藝術的購買人群,主要以中青年藏家居多,大多是企業家,也有很多從事金融業的人。”AYE畫廊負責人晏青女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AYE是北京本土畫廊的代表,一直專注于當代藝術。
新富階層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市場的新生力量。以往,國外藏家、專業藏家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購買群體中的主要力量。
“外國人是中國當代藝術一個很大的購買群體。”董夢陽說,“國外在藝術教育方面走在我們的前面,藝術對于很多外國人來說是生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購買藝術品對于他們來說是很需要、很自然的一件事情。”
實際上,中國當代藝術的火熱最初就是從國際市場的“中國當代熱”開始的,以烏利·希克(Uli Sigg)等為代表的國際藏家,曾大量購買中國的當代藝術品。而在佳士得和蘇富比等國際拍場上,也大約有30%左右的作品被西方買家買走,其余也多半被港臺買家收入囊中。晏青也透露,在AYE畫廊的VIP客戶中,大概有一成的外籍藏家。
一位策展人張先生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代藝術較之古典藝術欣賞難度更高,所以最初專業藏家多一些。而暴漲開始之后,吸引了不少投資客,其中很多是對升值敏感度很高的金融業人士。”至于各類人群購買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收藏還是為了投資,其實很難區分,往往夾雜在一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