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商業與藝術之爭早已不是一個新話題,此番之所以會引發這場口水戰,在一些學術界人士看來,映射出了中國電影在由導演中心轉向受眾中心過程中遭遇的煩惱。
事件回放——王小帥發難,眾導演接招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日前舉辦的第一場主題論壇“中國制造——中國電影市場需要怎樣的電影”中,王小帥“單挑”了共同參與該活動的另外3位導演——陸川、寧浩和魏德圣,稱雖然他們仨的作品取得了過億元的票房,但作為導演卻很失敗。憤怒的王小帥當著3位同行的面表示:“中國電影過去不把電影當作商品,現在卻完全追求商業和市場化,一窩蜂地撲到了錢上,這是最大的問題。我堅信電影是一門藝術,電影要有一點文化尊嚴和自信,永遠不能被眼前的一切利益忽悠,我覺得我比陸川、寧浩要幸福,因為我可以做自己的電影。”
王小帥的一通“炮轟”,遭到陸川的當場回擊,認為對于普通觀眾來說,看電影是消費行為,藝術家當然有自己的藝術夢想,但更應該俯下身為大眾服務。他還表示,創作者的電影觀念需要變化,將商業片與藝術片割裂開來的觀念很陳舊。寧浩雖然沒有在現場給予回應,卻在事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了與陸川類似的看法,稱自己從來不會按照藝術片和商業片來劃分電影,因為電影的商業性和藝術性并不矛盾。在他看來,電影只有類型片的區別,而文藝片則是類型片的一種。
也許是“炮火”太過猛烈,王小帥的觀點在論壇之外也激起了不小的漣漪。演而優則導的香港藝人吳鎮宇明確表示,商業片由于需要經受市場的考驗,相比藝術片而言更加成熟。他直言藝術片太過個人化,有點自娛自樂,而觀眾“花60塊錢去看一部電影,結果還要被‘悶’到,那對于他們來說是種什么滋味?”
學者看法——電影轉型中,導演很焦慮
事實上,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之爭并非始于今日。如今的西方電影界已經認識到,二者之間完全可以互相成就,而不存在誰動了誰的奶酪這樣的問題。一批諸如《教父》這樣兼具票房號召力和藝術成就的佳作早已應運而生。在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教授劉海波看來,這個老話題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很大程度上緣于中國電影在由導演中心向受眾中心轉型過程中遭遇的“成長的煩惱”。
“這個煩惱,具體說來,就是一些制片人以觀眾代言人的身份出現,對導演的創作進行干預。”一些導演雖然被迫服從了這種干預,但其中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劉海波以陸川的《可可西里》為例說,由于制片人要求將該片拍成公路片加西部片的樣式,導致陸川的強烈不滿。后來雖然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之間做了平衡,但陸川曾經坦言自己不喜歡這部作品。在劉海波看來,能不能習慣并服從來自制片方的干預,和導演的自身特點密切相關。“比如王小帥,他本來走的就不是娛樂路線,而更擅長拍一些適合安靜觀看的小眾作品。這已經形成了他的創作慣性,想要轉型就會非常擰巴。而寧浩相對順利一些,因為他的風格正好就是這樣。”
很多人把王小帥此次發難理解為酸葡萄心理,而在劉海波看來,這更多的是一名導演因為長期得不到本土市場認可而產生的焦慮感大爆發。“我不認為王小帥的電影面臨收不回成本的風險,他很多作品都可以通過海外發行盈利。問題在于,任何一名導演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在本土得到認同。藝術是一種自我表達,但表達的價值需要被接受才能得到呈現。”換言之,以反市場和票房姿態出現的王小帥們,其實同樣期待大眾的認同。
令人擔憂的是,大眾觀影口味的日益單一化、粗暴化和簡單化,擠壓了王小帥們在本土的生存空間。而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現行的發行模式剝奪了不少小眾的藝術電影亮相大銀幕從而培育觀眾的機會,“比如在檔期安排上,不是放在冷門時間,就是只放映一兩場就下線。”然而,大眾真的不喜歡藝術片嗎?本次電影節上法國“新浪潮”電影引發的觀看熱潮,應該足以回答這個問題。在劉海波看來,由王小帥挑起的這場爭論,最大價值在于引起人們對于營造多樣化電影生態環境的思考,“對于相對小眾的藝術電影,我們既要從輿論上給予關注,更應該在發行、放映等多個環節為其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間。只有這樣,電影才能夠真正向多元化發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