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未都榮獲2009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新浪尚品配圖)
導語:藝術被認為是與奢侈品核心價值最為接近的表達方式。很難說清這是品牌的藝術慈善還是商業作秀,在中國本土當代藝術市場并未形成欣賞習慣時,贊助藝術的奢侈品牌們讓藝術家有機會走出藝術圈,擁有更廣泛的知名度。
開露面時大多選擇中式唐裝的馬未都先生一反常態地穿上了立領襯衣,搭配一件灰色西裝上衣,接受8撥不同性質的媒體連軸轉的專訪。不時有媒體問出類似“請問您平時喜歡穿著哪種面料的西服”以及“請您以收藏家的眼光評價您眼中的時尚女性”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位以創辦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而走向公眾視野的文物收藏鑒賞家此時不得不開動腦筋應付那些他并不擅長回答的問題。
要回答這些問題是因為他是2009年萬寶龍國際贊助藝術大獎中國大陸地區的獲獎者。一些媒體的慣性思維是,時尚品牌贊助下的獲獎者,理應可以成為影響時尚消費觀念的領頭羊。
“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是萬寶龍文化基金會為推動全球文化藝術的發展而設置的獎項之一,藉以表彰為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而奉獻光陰、精力及金錢的杰出人士。這個獎項每年都會從11個國家和地區選出得獎人士。 2009年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法國、德國、中國香港、意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西班牙、英國及美國。馬未都成為中國大陸最終獲獎者,很重要的理由在于1997年,他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隨后,又相繼創立了觀復博物館的地方館:杭州館與廈門館;2008年觀復博物館實現收支平衡良性運轉,這對處于生存危機中的中國私立博物館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自1992年至今,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已經表彰了世界各地逾百位杰出的藝術贊助人。這些極具代表性的得獎者是由來自上述11個國家和地區的30多位知名藝術工作者所組成的評審團選出的,評審團的陣容每年不盡相同,今年中國的評委為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中央芭蕾舞團團長兼藝術指導趙汝衡以及前衛服裝設計師陸坤。
除了獲得萬寶龍國際藝術贊助大獎獎座以及1.5萬歐元獎金之外,馬未都還獲贈萬寶龍特別定制的最新藝術贊助人 “麥斯·奧本海默”限量系列墨水筆一支。從2002年開始,每年萬寶龍都要限量發行一款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贊助人系列墨水筆(PatronofArtEdition)來配合國際藝術贊助大獎的頒發,這個系列的鋼筆主要紀念在文化藝術傳播領域成績斐然、影響深遠的人物。馬未都獲贈的2009年限量系列是向考古學家及藝術贊助人麥斯·奧本海默男爵 (MaxvonOppen-heim)致以崇高敬意,他畢生致力于研究東方藝術,并首度發現中東地區的未知文化,積極支持東方歷史研究工作。該限量系列墨水筆采用925純銀材質筆桿的創意設計,以紀念奧本海默男爵最重大的考古發現——位于敘利亞北部的鐵爾·哈拉夫神廟。
萬寶龍現任首席執行官貝陸慈(LutzBethge)親自到場主持這一屆的頒獎典禮。“每一年在全世界有這么多的得獎人,我不可能每個國家都到場。我只選擇最主要的市場。”貝陸慈說。毫無疑問,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的龐大消費群體成為萬寶龍最大的市場之一。以2007年為例,當年整個瑞士制表業在中國市場的增長率約在15%,而萬寶龍卻達到了40%左右的增長。目前,萬寶龍在中國的銷售額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與奢侈品消費一同膨脹的還有中國的藝術市場。貝陸慈年屆50,熱衷藝術、滑雪、高爾夫以及收藏波爾多和里奧哈葡萄酒。來到北京,他還不時地去參觀今日美術館和畫家村。在他看來,中國當代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已經開始用中國視角在國際藝術圈內發聲,作為有力證據被提及的是,中國當代藝術被全球的藝術商業系統完全接納并不斷創造拍賣記錄。在這樣的背景下,萬寶龍將他們中的一部分納入了品牌藝術合作計劃當中——三年前,萬寶龍收藏了五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以品牌的六角白星標識為詮釋對象的畫作。
愛馬仕和迪奧同樣嘗試用委托創作的方式與中國當代藝術家合作,在去年愛馬仕的“錦繡夢想”絲巾展上,中國畫家丁乙在專為展覽推出的一方絲巾上作畫;更大規模的對話在一場名為 “迪奧與中國藝術家”的大型展覽中得到呈現,王度、張洹、黃銳、李松松、張大力、葉錦添、邱志杰以及馬巖松等22名藝術家參與其中,對既定的迪奧主題進行藝術創作。在這當中,除了葉錦添通過娛樂業為更多人所知之外,不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人很難跨領域知曉這些藝術家所倡導的理念。迪奧在其中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平臺。在中國本土當代藝術市場并未形成欣賞習慣,也還遠未能建立起一套獨立且完善的評判標準時,贊助藝術的奢侈品牌們用開放的態度幫助人們進行有選擇性的藝術觀賞,并讓藝術家有機會走出藝術圈,擁有更廣泛的知名度。
藝術被認為是與奢侈品核心價值最為接近的表達方式。很難說清這是品牌的藝術慈善還是商業作秀,貝陸慈避重就輕,他給出的答案是 “需求”。“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感知到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與不可或缺。每個人都忙得失去了自我,最需要的是能退一步,安靜地思考一下。比如在事業的攀登過程中,慢下來看看芭蕾舞,聽聽古典音樂,尋找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我們只是通過對文化和藝術的支持,提醒我們的消費者不要忘記享受生活;另一方面,但凡年輕藝術家和全新的藝術形式,如果想被更多的人所熟知,就一定離不開經濟上的贊助。”
如果真如貝陸慈所言,那么,看似被動的品牌如何在藝術家的自由發揮中找到存在?馬未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自己曾經買過萬寶龍的幾支鉛筆,做工很精致,我不舍得用,就當做藏品來收藏了。”
“不是因為他們給了我這個獎我才這么說的。”他笑著申明。不過,無論如何,他已經讓很多關注他的人認識了萬寶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