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劍青認為,以往的公共藝術,主要服務于宗教、世俗權力,這種藝術躲在“小圈子”里,由一群所謂的“精英”把持。現在,公共藝術已發生變化,其中明顯一點是行政色彩濃厚。
“以前在公共場合紛紛建設領導人雕像,這是政治需求。而到現在,各地出于招商或塑造城市形象的需要,財政上進行大量投入,建設了一批批雕塑、廣場。我知道,國內有個人口30萬的小城市,建設個廣場,竟然快趕上天安門廣場大小了?!蔽虅η嗾f,這種趨勢的直接后果是,“如今我走在國內一些大城市,發現城市風貌都逐漸趨同,慢慢失去了城市本身特色;財政上,也出現了浪費?!?/P>
翁劍青認為,當今社會主體多元化,“我們要搞清公共藝術為誰服務,到底應該聽誰的。而現在的一些例子表明,官方利益主導下的公共藝術,缺乏民主性、程序化與透明度。其實,我們不要一味地追求建設宏大敘事的‘金字塔’,把城市空間都建滿了,后代人的感受將無處表達?!?/P>
翁劍青說,公共藝術應切近普通公眾的城市經驗與生活情感,并體現出藝術的“城市記憶”,發揮公眾參與效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