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喬繼紅
2009年3月,蘭州慈愛實驗藝術職業學校接到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邀請,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并將于6月30日和7月1日在世紀劇院演出學校自編自排的音舞詩畫《印象·絲路》。
一個遠在西北從事“藝術扶貧”的民辦學校,一群來自偏遠山區的貧困孩子,終于有了展現自己的機會。然而演出在即,他們卻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沒有,重重困境讓師生們不禁茫然:貧困孩子的藝術之路能走多遠?
一個難得的機會和一個絕望的校長
蘭州慈愛實驗藝術職業學校原名蘭州鐵路職業學校藝術分校,創立于2001年,隸屬蘭州市教育局。2005年起,學校開始招收全國唯一“吃、穿、住、用、學”費用全免的藝術“宏志班”。目前全校共4個年級107個孩子,全部是有一定藝術天賦的村鎮貧困生。
近年來,孩子們以特有的潛質和與生俱來的吃苦精神,成功創作了《敦煌韻》《點將》《湯瓶之舞》《國風》等一批優秀舞蹈作品,獲得國內外專家好評,不僅得到邰麗華、譚梅等知名舞蹈演員的專業指導,還被多家媒體關注著。
校長馮笑原拿到邀請函的那一刻,深知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那些為夢而舞、為舞而苦的孩子們終于有機會登上一個面向國際的舞臺。然而,要拿一臺這樣的舞劇進京演出,幾番打磨壓縮,預算也需要200萬元。學校沒有任何積蓄,面對巨大資金壓力,蘭州慈愛藝校幾經放棄與否的權衡與掙扎。
馮笑原說:“為籌集資金,我們把能借的親戚朋友都借遍了,副校長甚至把房子都抵押出去了。”就這樣,學校三個校長每人至少籌集了20萬元,加上15個老師、6個愛心專家一共籌得資金84.5萬元。舞劇籌備過程,一切從簡:劇本不再請專家修改;服裝能借的借,能改的改,能自己做的自己做;舞臺軟硬景和頭飾道具自己動手設計制作;不再借場地彩排……即便這樣,演出仍有60多萬元的缺口。
為填補缺口,馮笑原和學校老師曾多方奔走求告卻一無所獲。現在,孩子們正在緊張排練,但燈光等演出必備事項都沒有著落,就連孩子們怎么去北京、怎么吃住,都是問題。
“所有老師都做好了最壞打算。”馮笑原嘆息,“好不容易盼來去北京演出的機會,難道注定只是一個遙遠的夢?”
一個仰望夜空的孩子和一個簡單的初衷
19歲的魏志杰,是蘭州慈愛舞蹈“宏志班”2005級的學生,在《印象·絲路》中,他要領舞《序:苦者志者舞者》。
“一直覺得這個舞演繹的就是我們自己。我們來自山里,因為愛上舞蹈,才有了夢。所有苦都不怕,只為飛上更大的舞臺。”這個青春又有些憂郁的大男孩,談起舞蹈,一臉幸福。
魏志杰來自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父親過世很早,母親體弱多病,家中基本沒有生活來源。從小到大,他的世界似乎只有艱難,任何夢想都顯得奢侈。他說,自己經常仰望夜空,希望有朝一日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15歲那年,魏志杰憑借優異的資質被蘭州慈愛藝校錄取,“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得到了釋放,向夢想邁出了第一步。”
馮笑原告訴記者,就甘肅來說,有藏、回、東鄉、裕固、保安等多個少數民族,農村、牧區的很多貧困孩子藝術潛質極高,但沒有經濟條件。當時,學校決定下鄉調研,選拔真正有天賦的孩子,他們沒錢學校出。
“每次去調研,都有孩子跟著我們的車一走就是幾里地。看著他們渴望的眼神,你知道,把他帶出去,改變的將是他的一生!”馮笑原說,“最初的想法就這么簡單,作為老師,就想好好培養一批舞蹈人才,原本不覺得會有多困難。”
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初衷,讓原本遙不可及的藝術教育與貧困家庭的貧困孩子沾上了邊兒。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丁化潤不必再扛起父親的犁,東鄉族的唐曉燕也不必過早地成為別人的妻,當年仰望夜空許下愿望的魏志杰,也似乎看見了首都北京的大舞臺。
現在,孩子們并不清楚學校面臨的困難,每天只是不斷地閱讀“絲路”文獻,不斷地溫習舞蹈動作,一心一意只想在藝術的路上走得更遠。
一段艱苦辛酸的過程和一群樂觀堅持的老師
蘭州慈愛藝校的校訓是“學校苦辦、教師苦教、學生苦學”,這群窮師生的夢想追逐之路似乎只有一個“苦”字。
2005年3月第一屆“宏志班”入學時,學校有一個并存的藝術團,幾年演出積攢的20多萬元成為“宏志班”的啟動資金。但后來因為要兼顧學校教課,再加上演員流失,藝術團斷斷續續堅持到2006年就被迫解散,學校也徹底失去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馮笑原說:“到2005年冬天,最難的時候我們賬上只剩下1000元。”那年冬天,學校沒暖氣,食堂天天做面片湯,練功鞋是撿回來的,老師們已經半年沒領過工資。
馮笑原和校辦主任到處奔走,聯系廠礦演出,請求支持援助。但經常是事難辦臉難看,跑斷腿磨破嘴,卻一無所獲。但是,他們這個團隊最難能可貴的是,不管多難多苦,都能笑著面對。即使快斷頓兒了,老師們也有說有笑談論排練。
正是靠著老師們的互相支持鼓勵,靠著他們的樂觀堅持,學校才挺過了那段最困難的時期。從2006年3月起,學生的基本功已然成型,學校開始接一些演出項目。5月到10月,學生參加了寧夏銀川大型回族舞劇《月上賀蘭》的演出,開創了實訓基地的模式。目前,學校在吉林集安和浙江臺州建立了實訓基地,為合作單位排演舞劇,“以演養學”。所有專業課老師還組成編導組,為少年宮、曲藝館等編排舞蹈,“以編養學”。學校從那時起走上正軌,雖說依然拮據,但學生們已經不再挨餓受凍,老師們也不用再四處借錢。
馮笑原常說,這樣一群有潛質的孩子,熱愛舞蹈,勤奮刻苦懂事,他們充滿希望地將一個生命時段完整地交托給了學校,這讓自己感到責任重大,感到教師的神圣!“也許還會不斷受打擊,但總有一種美麗在心中。”馮笑原和同事們相信只要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