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前提要:近一段時間以來,瓷器拍賣市場的火熱成交也引起了許多投資者的關注,這也給遭受金融危機沖擊的藝術品市場增添了一抹亮色。對此,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上海工作站主任陳海波建議大家也可以多多留意市場的變化,尤其是一些當代陶藝品種。
在5月的最后一周,包括北京誠軒、北京保利、中國嘉德、北京華辰、北京永樂等在內的近10場拍賣會紛紛在京城落幕定槌。通過最后的成交情況我們發現,在金融危機
的影響下,那些原先被炒至天價的當代藝術品已風頭不再,但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深厚內涵的書畫與文玩類拍品則抵御了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成交比率同兩三年前藝術品市場最瘋狂時基本保持一致,價格也沒有明顯回落。在瓷器工藝品類別上,各大拍賣行動輒過千萬的瓷藝拍品不在少數,而各家的成交成績更是斐然:香港蘇富比、中國嘉德、北京保利等均有成交額過千萬的瓷器,可以說瓷器藝術品交易度過了一個暖春。那么,我們究竟如何來看待這一現象呢?
陶瓷拍品價格堅挺
2009春拍,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的成交額紛紛突破5億元,較之2008年秋拍低迷的總成交額3.93億和3.63億漲幅均有1.5%的漲幅。在剛剛落幕定槌的2009年中國嘉德5月春拍的“瓷器工藝品”專場上,清乾隆“釉里紅團龍紋葫蘆瓶”以1332.8萬高價成交,摘得瓷器工藝品部分桂冠。今年4月初香港蘇富比春拍,“玲瓏八寶──歐洲私人清宮御瓷收藏專場”,以9552 萬港元的總成交價創下佳績。最高成交拍品為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牡丹圖”長頸膽套瓶,以4770 萬港元成交,創下單色釉瓷器拍賣紀錄。另一件清乾隆青花釉里紅“海水云龍”圓扁壺,估價300-500萬港元,最終以1410萬港元成交。這些枯燥的數據至少帶來了一個樂觀信號,與危機下當代藝術品的下滑趨勢相比,瓷器作為中國傳統門類的藝術品,成為金融危機下藝術品市場的避風港。
瓷器收藏專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上海工作站主任陳海波認為,金融危機下,拍賣行征集好的拍賣品難度增加。從中國古代的藝術品來說,價格不是問題,問題是質量上乘的藝術精品越來越難覓了。藏身民間的珍稀藝術品在藏家手中輕易不愿出手,導致拍賣行拍品質量下降,有實力的藏家在伺機而動,一旦出現真正珍稀的拍品,在精品難尋的情況下,藏家對這個板塊的購買欲望得到刺激,會竭力爭取。清乾隆“釉里紅團龍紋葫蘆瓶”和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芭蕉葉鏤空“纏枝牡丹圖”長頸膽套瓶的高價成交就是典型,這兩件都是現存罕見的珍品,物有所值。其次是與那些高風險的金融投資相比,藝術品的恒久藝術價值決定了其在抗風險的穩固地位,藝術精品不會貶值的心態讓有實力的投資者涉加大在收藏領域的投資。
當代陶藝一枝新秀
而從近期市場的表現來看,現當代陶瓷藝術異軍突起,也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作為瓷器中的新興品種——當代藝術陶瓷作為一種收藏種類同樣已有數年,但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終于到2008年春拍,中國嘉德首辟的“現當代陶瓷藝術”首戰大捷,79件拍品以97%的成交率、接近1518.416萬元人民幣的成交額一炮而紅。2008秋拍再接再厲,“現當代陶瓷藝術”專場成交比率76.11%,總成交價1112.3萬元人民幣,朱樂耕的《中國牛》瓷塑(五件)拍得168萬元人民幣。繼2008年開辟“現當代陶藝”專場新紀元,今年嘉德春拍的現當代陶藝專場又創佳績,再次掀起當代陶藝的浪潮,總成交額為2091.49萬元,成交率達85%。縱觀嘉德3次現當代陶藝拍賣的高成交率,現當代陶藝在當代藝術走下坡路的頹勢中脫穎而出,大有方興未艾之勢。
為什么在當代藝術泡沫吹破的同時,現當代瓷器市場仍然有如此表現呢?陳海波認為,金融危機對當代藝術界利遠大于弊,前些年,通過炒作成名,再由助手大量炮制作品的做法大行其道,而在這次大浪淘沙的洗禮下,這些魚目混珠的“藝術家”會被淘汰,當代陶藝市場巍然不動自有其原因。
首先,藝術價值較高且價格偏低,瓷器是中國的名片,西方世界用“china”代指中國,可見瓷器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聚著太多的中國元素,當代陶藝擁有超前的藝術思想。與當代書畫的發展歷程不同,當代書畫在市場炒作下天價作品頻頻亮相,而當代陶藝是最近幾年漸漸興起來的。當代陶藝價格一般在幾千到幾十萬元不等,對于初中級收藏者而言,風險較小,可以作為收藏初步試水。
其次,泡沫少升值空間較大,與其他收藏品不同的是,當代陶瓷藝術品基本上是作者自己在定價,而不是市場在定價。大多數陶藝家會依據市場的接受能力,將自己的作品價格每年提升20%~50%。這個角度上說,“買得起”的當代陶藝市場潛力不小。
此外,當代陶瓷贗品少,作者尚健在或去世不久,可以多渠道考證其真實性,探究作品的藝術價值。這點是當前初中級藏家青睞的一個重要因素。
掌控收藏有其方向
那么,當代陶藝的收藏有哪些值得關注呢?對此,不少專家認為還是應該通過一定的技巧來把握其中的潛力板塊,陳海波則認為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關注名家大師級藝術家的作品 據嘉德去年春秋拍和今年春拍成交排名顯示,春秋兩季現當代陶藝的拍賣成交額前幾位的重復幾率極大,如王步、王錫良幾位大師級藝術家的作品,無論在春拍還是秋拍中,其價格均獨占鰲頭。這些實力派藝術家始終是藏家追捧的對象。今年春拍中,王步先生的青花瓷板紫藤八哥圖,雖然最后沒有達到底價而流拍,但從250萬一直競價至390萬,也足以是現當代陶瓷藝術作品的高價。當然,陳海波提醒藏家,收藏有職稱的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并非沒有風險。基于當前工藝美術大師名稱泛濫及某些個別陶瓷工作者利欲熏心,一些人會通過相關機構、以及用傳媒來炒作等等不正當手段,或獲得“大師”職稱,或抬高自身身價,作品會炒到一個非常高的價位,但其作品藝術價值卻未必有那么高。
學院派陶藝家有潛力 在現當代陶藝品中,大部分作品停留在傳統工藝的層面,陶藝家(工匠)對技藝的講究,使得當下的陶瓷藝術工藝品的痕跡很重,一些有實力的學院派陶藝家突破技藝瓶頸,依靠釉料等基礎材料的變化,融入自己對社會、對藝術、對歷史、對人類進行深度思考來表現陶瓷藝術,用更多的陶瓷語言體現藝術家的人文情懷,其作品具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從近年嘉德、翰海的拍品看出,與景德鎮陶瓷學院有關聯的藝術家的作品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包括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廣州美院等沿海城市的美術教授,如周國楨、劉正、劉遠長等,他們作品的成交價格基本反映了作品所對應的價值。
畫家畫瓷作品前景大好 去年嘉德秋拍現當代陶藝專場一些作品的成交率讓人稱贊,而其作者并非純粹的陶藝家或工藝美術大師,而是在書畫界享有名氣的書畫家,這場拍賣中,彭先誠、江宏偉、徐樂樂、龍瑞的瓷畫作品成交價全部高于估價。無獨有偶,北京榮寶去年秋拍更是推出了“中國書畫一暨畫家畫瓷”專場,著名國畫家范曾的“老子演義青花畫缸”估價80至120萬元,最終以134.4萬元成交,遠遠超出了拍前估價。在拍品分類上,瓷器和書畫放在了同一個專場。對書畫家而言,當宣紙成了瓷瓶,平面轉向立體,水墨變成釉料,無疑是進入了另外一個藝術門類。清末民初以大畫家程門及珠山八友為代表的文人畫瓷開辟了畫家畫瓷的先河,促進了藝術瓷器的發展與百花齊放,而新時代的畫家畫瓷對瓷器而言,是進入一個新的藝術發展階段。
從過往歷史來看,瓷器的畫工大多為遵循程式畫法套路的工匠,在出新出彩上要遜于瓷器本身這一物質形體。當代名家的“畫家畫瓷”創作則改變了這一狀況,他們以嫻熟的繪畫技藝,將瓷器的精美與瓷畫的優美結合起來。今年受危機波及,各大拍賣行普遍未能推出畫家畫瓷這一類別,但其較高的藝術價值決定其作品的高含金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